首页>疾病百科> 胃炎

慢性胃炎从“脏腑”论治

2016-07-08 互联网 A +

温佰胜2005-12-1313:07:47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3月第5卷第5期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往往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表现,大部分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上腹不规则的隐痛,或烧灼痛,或钝痛,并常伴有恶心嗳气、饱胀、纳呆等症状。饥饱失常,劳累过度,情志不遂,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可诱发上症。本病病位因在胃,但病机错综复杂,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脏腑受累。故对本病的治疗,不同医家各有侧重,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发挥且取得一定疗效,但始终不尽人意,为了提高疗效,本文试从“脏腑”论治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理论依据

1.1从肺论治《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又谓:“饮入于胃,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引”。又有“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为水之上源”。“诸气者皆属于肺’。《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故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必赖肺气之宣肃畅达,若肺失宣肃之职,必见脾与胃气机升降乘违,枢机失和,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显郁滞。健运传化失宣而生胃病。究其缘由,盖脾胃肠肺对水谷精微之布化运营密切相关。董氏[1]等报道通过理肺以治胃肠病,获常法难收之效。邹氏[2]等报道慢性胃炎从肺论治,收到满意的疗效。

1.2从肝胆论治《素问・灵兰秘典》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胆汁亦可助消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故《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与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蔡氏[3]等报道慢性胃炎从肝辨治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1.3从心肾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举痛论》:“寒气客於背俞之脉,则脉,脉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噫”。《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张景岳指出:“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所以全身之阳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一身之阳气最重要的是心、肾之阳气。若心阳虚,气血不畅,则气虚生痰瘀。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明。肾亏不能化生气血(阳统于阴)。加之,肾气不足,则脾乘心侮,肾气有余,则传心侮脾;脾气不余,则传肾伤肝,脾气不足,则肝乘肾侮;心气有余,则传肺伤肾,心气不足,则肾乘肺侮。这充分说明脾胃与心肾关系之密切。而且,心主血脉,肾藏精液(含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血充足则更利于激发脾胃之功能(阳气)。心主火属阳,心阳不足则身冷,完谷不化;肾主水属阴,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胀满或反胃膈塞或恶寒怕冷或脘腹痛或大便不实。反之脾胃虚寒,日久必损及肾阳。胃喜润恶燥,肾寓真阴真阳,肾之真阴乃诸阴之本,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若肾阴亏耗,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或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亏,阴虚作痛。李氏[4]等报道通过调节心肾治疗萎缩性胃炎64例总有效率为92.2%。

1.4从脾胃论治《素问・灵兰秘典》:“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引”。《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灵枢・营卫生会》:“中焦如沤”。《难经・四十九难》:“饮食劳倦则伤脾”。《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又有“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之功,脾气之升,胃气之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但胃为阳土,其病多实,脾属阴土,其病多虚,所以脾气健运与否,在胃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孟氏[5]等采用东垣补土法辨治慢性胃炎399例,近期治愈309例,占77.2%;显效54例,总显效率为90.7%。

2分型论治

2.1气机郁滞症状:胃脘痞满胀痛,常欲呼气为快;或见呃逆频繁,舌苔薄白,脉沉涩。治法:疏肝肃肺,升调气机。方药:柴胡疏肝散。在常规疏肝理气和胃的同时,酌情加用宣肺利膈之品,以改善肺气宣肃功能,常加用苏梗、青皮、陈皮、紫菀等提高疗效。

2.2寒邪客胃症状:胃脘暴痛,痛势较剧,得温则舒,泛吐清水,绵绵不已,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中止痛,宣肺散寒。方药:良附丸加苏叶、生姜、桂枝、细辛、防风、羌活等,以宣肺散寒驱邪外出。

2.3水湿为患症状:脘腹胀满,口腻纳呆,身重体倦,便烂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法:行气健脾,宣肺化湿。方药:三香汤加减。

2.4瘀血阻滞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法:疏肝理肺,活血通络。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并酌情加入疏通肺络之苏梗、枳壳、郁金、佛手、玫瑰花之类;若因肺气虚弱,宗气不足所致者,可取人参、北芪补益肺气。

2.5饮食积滞症状:胃脘胀闷,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较舒,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药:保和丸。可加桔梗、紫菀、瓜蒌仁、枳实等。

2.6胃阴不足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口干咽燥,心烦低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益胃,佐金平木。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可加入凤凰衣、玉蝴蝶效更佳。

2.7脾胃虚寒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如寒盛者可用大建中汤;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心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2.8传变化热症状:胃脘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泄热和胃。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通常达变

病之初多属实证,多为寒凝、食积、气滞,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继续发展,寒邪郁久化热;食积日久,变生湿热;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还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现象。且日久耗伤正气,由实转虚,或阳虚、或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瘕内生;或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便血、吐血等都是胃痛的常见转归。因此临床时应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通常达变。

慢性胃炎从脏腑论治只是一种方法的探讨,意在希望能给医家以启示,为拓宽视野,提高疗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可宝.论理肺以治胃肠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6(14):208.

2邹立华,廖志锋.慢性胃炎从肺论治深析.湖北中医杂志,2002,

24(10):22.3蔡雅丽,王彩琴.慢性胃炎从肝辨治之体会.陕西中医,2002,23(8):768.

4李培英.调节心肾法治疗萎缩性胃炎64例.河南中医,1997,17(3):169.

5孟国栋,孟彦荣.东坦补土法辨治慢性胃炎399例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02,6:30.

作者单位:516005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二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