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目前我国成人患者已达1.6亿之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普遍存在着“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现象。其主要损害心、脑、肾重要脏器及全身的大、中动脉等靶器官,并且是引起国人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本病是一种进行性心血管系统综合征,是许多病因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心血管功能与结构的病理变化,因此目前尚乏根治之术,多需长期服药治疗。其治疗目的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止并发症,减少病残率与病死率。治疗原则为: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用疗效好、副作用少并能保证生活质量的降压药物,疗效学上遵从个体化原则,经济学上强调量力而行原则。
临床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故又称之为“高血压治疗的左右手”。非药物治疗包括: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减肥,有氧运动,充分摄入富含钾、钙、镁、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常,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止剂,钙通道阻止剂(又分为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和硫氮卓类三类),利尿剂(又分成噻嗪类、袢利尿、保钾利尿和磺胺类四类)。另外,α受体阻止剂、血管扩张剂和一些复方制剂(包括西药复方、中成药复方)也常被应用于临床。目前市面上的降压药,据作用时间有短效、中效和长效之分,按剂型不同又有速释、缓释、控释之别。一个称职的心血管医师,不仅要明白患者可以用什么药,更要清楚某一特定的患者不能用什么药,在临床上后者较之于前者更重要,也更能见真功夫。
一个好的降压药,至少应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有较好的降压疗效、肯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较高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目前,评价降压疗效主要有两个指标,即平滑指数和谷峰比值。前者是指给药后血压每小时变化值的均值与标准差的比值,后者代表降压的谷效应值与峰效应值之间的比值。所以,平滑指数和谷峰比值较高的药物就是疗效的较好的降压药物。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