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2016-06-15 飞华健康网 A +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丙酸睾丸酮、氯化钴、一叶碱、左旋咪唑、泼尼松、环孢菌素A等是目前常用治疗药物。

1、丙酸睾丸酮:丙酸睾丸酮为雄激素药物,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发生疗效时间常在服药2-3月后,药物剂量为每次50~100mg,每日肌内注射1次,6月以上。

2、氯化钴:钴能抑制细胞酶,使细胞缺氧,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每天80~120mg/d,3月以上。

3、一叶碱:一叶碱可能通过兴奋神经、调节骨髓血流,改善骨髓微环境而发挥作用,成人每日8~16mg,肌内注射,小儿酌减。连用1.5~2个月,可出现疗效。

4、左旋咪唑:可能通过增强辅助T细胞功能,调节细胞免疫。50mg每天3次,每周服3天,共2月~2年。

5、泼尼松:泼尼松有助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减少,但对内脏出血无效,一般剂量为20~30mg/d,疗程数月。

6、环孢菌素A:可抑制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并抑制其生成IL-2和γ干扰素,促使重症再障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一般剂量为每日3~10mg/kg,分2~3次口服,或调整剂量使血浓度在200~400μg/L,至少用药2个月。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