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切除后遗留较大的胸内残腔时,易招致胸腔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此外,残腔的存在促使同侧及对侧肺发生代偿性,易招致残留病变的复发或恶化。另外,由于气管和纵隔移位和代偿性,影响心肺功能,因此肺切除术有时应附加消灭或减小胸内残腔的措施。
(一)一侧全肺切除或同侧或对侧余肺尚有残留病变的肺叶切除术,应附加胸廓成形术。一般情况下,上叶切除术者,骨衣内切除第2~5肋、全肺切除者切除第2~8肋的一部分,使胸壁软组织塌陷,以消灭或减小残腔。在一般情况下,争取胸廓成形术与肺切除术同期施行。如病人全身情况较差,肺切除手术本身历时已较长,或术中出血较多等情况,则可于肺切除术后3~4周,再作胸廓成形术。年龄小、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者,不宜施行范围较广的胸廓成形术,以免因手术侧胸廓塌陷,不能随身长增长而相应扩展,造成严重脊椎侧弯及体态变形。
(二)余肺无明显残留病灶的单叶或连同中叶的上叶或下叶切除,一般不需施行胸廓成形术。为减少胸内残腔,可充分分离余肺与壁层胸膜的粘连和叶间裂的粘连,切断肺下韧带(上叶或上、中叶切除时),使余肺得以充分扩张。术后同侧膈肌会相应抬高,必要时尚可作气腹促使隔肌升高,以减小胸内残腔。
(三)肺段切除术后,肺断面持续漏气超过7~10天且无停止趋势者,或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时,应及时施行瘘修补,同时附加较彻底的胸廓成形术,以杜绝的发生和发展。肺段或肺叶切除术后2~3周,X线检查示余肺膨胀不佳,肺上界低于第5后肋水平者,亦应考虑施行局部胸廓成形术,以消灭胸内残腔。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