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痛经

中医:分清虚实再施治

2016-05-25 A +

在中医方面,痛经属于痛症的范畴,有虚实之分,实者不通则痛,虚者不荣而痛。痛经与其他痛症的产生机理基本相似,是由于各种病因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气血失调、经脉不利而致局部产生疼痛。痛症的关键是经脉不利,气血运行障碍,痛经亦如此。

痛经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三因素之一:①痛因――诱发疾病的因素,如情志因素、饮食生冷、感受外邪等;②素体――潜在因素(即体质偏虚、实、寒、热),在发病上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个体易感性;③经期特定的生理环境――内在条件,此时机体易虚易实。

为什么有人在经前痛,有人在经期痛,有人在经后痛呢?因为痛经的发作有虚实之分,一般认为:实性痛经是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气实血盛,从而易生淤滞,因此不通则痛,一待经水溢泄之后便淤去痛减。虚性痛经则是经期、经后血海正虚,使得胞脉更失濡养,因此不荣而痛,而经后血海渐复,疼痛渐解。这就是痛经为什么可以随经期结束而自行缓退的原因。

中医治疗痛经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辨证:①时间。经前属实证,为气滞、血淤;经后属虚证,为血虚、气虚。②部位。少腹两侧属肝,中间(小腹)属肾,满下腹属脾。③性质。腹呈冷痛,得热痛减属寒;腹痛喜凉,得热痛增属热;腹痛绵绵喜按属虚;痛则拒按,剧痛属实;胀甚于痛,属气滞;痛甚于胀,如针刺样属血淤。

按照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五个证型治疗:

气滞血淤型常见于经前期紧张症,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后痛消。经量少而不畅。

治则:理气化淤止痛。气滞用逍遥散;血淤用桃红四物汤。

寒凝胞中型见于素体虚寒者,常于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而黯淡。

治则:温经暖宫,调血止痛。方用温经汤、当归芍药汤。

湿热下注型常见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平时腹痛绵绵,带下增多,色黄。经来小腹疼痛加剧,拒按,有灼热感。经色黯而质稠。

治则:清热除湿、化淤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型见于素体偏虚、寒者,经来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

治则:益气补血止痛。方用圣愈汤。

肝肾虚损型见于素体偏虚者,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少质薄。

治则:益肾养肝止痛。方用益肾调经汤。

有些患者在吃中药后痛经不愈反倒加重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对症用药。中医的治疗精髓是辨证论治,不管哪种病证,离开辨证论治就无法治好病,所以不能随便用药,否则只会延误病情,对身体康复无益。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