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垂体腺瘤的诊断鉴别

2016-05-19 求医网 A +

脑垂体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一、诊断方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不同类型腺瘤的临床表现,视功能障碍及其他脑神经和脑损害,以及内分泌检查和放射学检查,典型的病例不难做出垂体腺瘤的分类诊断,但对早期的微腺瘤,临床症状不明显,神经症状轻微,内分泌学检查不典型,又无影像学发现的病例则诊断不易,即使单有临床表现或神经症状或内分泌学或影像学改变或四种均有改变的,亦不一定是垂体腺瘤,所以,既要全面了解病情作多方面的检查,获得资料,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是否有肿瘤,是不是垂体腺瘤,还要对肿瘤部位,性质,大小,发展方向和累及垂体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程度等进行仔细研究,以便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

二、鉴别方法:

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于鞍上,可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压增高,蝶鞍改变为鞍背缩短,鞍底平坦,70%可见钙化斑,CT为鞍上囊性低密度区,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区,可有强化,MRI示鞍区囊性占位的信号,鞍内底部往往可见正常垂体,成人颅咽管瘤常见于鞍内,多为实质性,有时鉴别较难,需手术后才能确诊。

2.脑膜瘤:常有头痛,视力视野改变,但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蝶鞍一般正常大小,但鞍结节附近可见骨质增生,C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I扫描T1W呈等信号,T2W呈高信号,增强后有时可见脑膜“尾征”,鞍内亦可见正常垂体。

3.异位松果体瘤: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者,尿崩常为首发症状,有的可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路受损症状,蝶鞍多正常,CT为类圆形高密度灶,其内见有钙化点,有明显均匀增强;MRI扫描示垂体柄处实体性肿块。

4.视神经和下丘脑胶质瘤:前者多发生于儿童,为患侧失明及突眼,平片可见患侧视神经孔扩大,蝶鞍正常,后者有下丘脑受损症状和视野变化,MRI扫描可确定肿瘤范围。

5.脊索瘤:常位于颅底斜坡,可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多发性脑神经麻痹及视力视野改变,内分泌症状不明显,X线平片及CT均可显示斜坡区骨质破损和钙化,肿瘤密度不均匀。

6.皮样及上皮样囊肿:可有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但双颞偏盲少见,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轻微,垂体功能常无影响,X线偶见颅底骨质吸收,CT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病灶。

7.动脉瘤: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但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症状多突然发生,有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8.视交叉蛛网膜炎或囊肿:起病缓慢,视野变化不典型,蝶鞍无典型改变,无垂体功能减退症状,CT及MRI扫描可予鉴别。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