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慢心理行为疾病,在临床上共有三种类型,即短暂抽动障碍、慢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其中以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比较为典型。近年来,小儿抽动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难治病例也逐渐增多。
内向型性格既可能是抽动—秽语综合征成因之一,又可能是此病在病理进程中影响的结果。首先,内向人格者往往比外向人格者有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前者积累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适时宣泄,从而转换途径,改由各类运动性抽动、强迫症状以及声带抽动而发泄出来,以维持潜意识的心理平衡。第二,本综合征病程较长,患病期间患儿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大部分患儿又不能被他人理解和同情,反而经常遭到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敌视等等,致使患儿普遍产生或加剧了自卑心理,自我过分强调内省,自我注意的程度也逐渐加大。而抽动症状的纠正动机越强烈,结果适得其反,抽动症状的发生也越频繁、越严重。再加之本病经常误诊,导致患者疾病、性格等向多元化、复杂化,以及高频率、高强度发展。人格心理也由此朝内向化演变。
其实,很多孩子,只要合理护理,正确引导,症状随着年龄就逐渐减轻了,有资料表明,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过后就自愈了。所以作为家长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就是要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与医生一起,共同面对现实,一起努力,让孩子早日康复。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家长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焦虑倾向,常常提出许多问题,如怀疑患儿有脑内是否有问题、是否因自己的养育失误所致、预后是不是很差、甚至有了绝望的心情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的、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更是比较敏感,如果过度职责孩子,反而会强化孩子的症状,甚至影响其社交能力,比如孩子孤僻、强迫症状等等一系列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刻意关注和制止患儿的抽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的坏毛病则更是不可取的,孩子抽动的时候,其实孩子自己不一定知道,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生活并不受影响,如果家长这时候指责孩子或过分关注孩子,这些反而会加重孩子症状或增加家庭内紧张感,容易造成病情加重,或者是使症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是治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类孩子很多是过敏体质,有部分病例是由物理刺激如结膜炎、鼻炎,颈部不适、鼻咽炎症等引起,或者是应激因素诱发如双亲不和、过度干涉、分离焦虑、转学、遭受训斥等所致。再比如,母亲过度保护、期望过高、过度干涉、神经质、动辄斥责等特别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的抽动症状。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