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眨眼睛是抽动动作的一个症状表现,为什么会出现抽动症呢?那是因为许多独生子女家长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抽动症(注意力涣散、抽动)的原因之一。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1)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起始抽动症状较轻,通常以眼、面肌开始抽动,而后抽动症状逐渐加重,牵涉部位更广,从头部发展到颈、肩、上肢、躯于及下肢,形成多部位的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出现各种难以克制的、形态奇特的运动抽动:比如刺戳动作、脚踢、下蹲、走路旋转等。
(2)秽语特点:有部分病例以多发性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或发声抽动在运动抽动发作之后1~2年后出现;或单一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如无音节的喊叫,各式各样的动物叫声、清嗓声,或发出无意义的字句声,或不适当的语句,往往是重复刻板地秽语,至少有30%出现秽语症。
(3)模仿动作和言语:部分患儿出现模仿动作、重复言语、强迫动作或其他奇特的行为。等等。如果出现上述行为,家长就应当加以注意,必要时,可以向有经验的大夫和医院咨询。
【对孩子心理性格的危害】因为病症的症状表现使孩子常常被同学嘲笑捉弄,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出现自卑、孤辟的性格,甚至会对嘲笑者出现报复和敌视的心理,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导致孩子日后步入犯错的道路。部分患儿在成年后甚至发展为精神分裂。
【对孩子个性发展形成障碍】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造成孩子继发性学习困难】抽动和不自主发生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孩子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出现继发性学习困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课堂秩序,遭到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逐渐厌学、逃学。
【社交障碍及社会退缩】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扩大,孩子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果孩子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治疗,尤其是不能控制抽动行为时,会对孩子与同学交往带来严重影响,孩子容易出现自卑、行为不成熟及品行纪律等问题,阻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
【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旷日持久的病痛,使许多抽动症孩子父母百般困惑甚至互相责备,长期高强度的压力、自责,较终引发婚姻破裂。据中国青少年犯错防控调查显示:在1292名违规犯错青少年中,竟有978名儿时有小儿抽动症或抽动症表现,占75%。更为严重的是,抽动症患者的反社会心理如一枚炸弹,不知何时引爆。
专家建议
鼓励患儿融入同龄人中
家长应了解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特点,对患儿的抽动和发声症状给予理解和宽容,鼓励患儿融入同龄人中,如让儿童与同伴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交往,学会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帮助患儿获得同伴的接纳,并获得与这些集体活动的成败及其社会评价有关的自我意识、道德感、价值观等的发展。
避免过分保护和退化性培养
由于抽动症患儿有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表现和症状,家长往往或是打骂歧视,或是过分保护。经常看到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受委屈,让患儿退学或限制他的各种活动,回避社会交往。有的家长让患儿学电脑,以回避人际交往,这实际是一种退化型培养。患儿有可能把电脑学得很快很好,家长和患儿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但患儿因此更加回避社会交往,这是非常有害的。
【本文由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