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诊断肝癌的依据,让我们能快速准确地知道自己是否患了肝癌,以便及时作出处置。
在介绍检查方法之前,先对肝癌的类型作点补充。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源也,即癌症发生的原地,癌症由肝部最先发生的,叫原发性肝癌;由身体的其它部位向肝脏转移而成的,叫继发性肝癌。肝癌在病理上的分型:传统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目前常分为浸润型:向非癌部份呈伪足样生长或与伪小叶置换性生长,易形成门静脉瘤栓;膨胀型:有包膜,向非癌部位呈压挤样膨胀性生长,肿瘤结节内有隔壁,各部组织型一致;混合型:由膨胀型向浸润型变化或两者并存。组织学分为肝细胞型:多见,约占80%~90%;胆管细胞型:较少见,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预后较好;混合型:较少见。转移途径:以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侵犯门静脉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肝外多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种植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其次为骨、脑、肾、锁骨上淋巴结等转移。(一):化验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癌患者应作肝功能检查,多数正常,伴有肝硬化时可出现肝功能损伤,部份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高,肝癌造成肝功能损害仅见于晚期病人。2:肿瘤标志物检查(1)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目前常用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一般认为:定性法阳性或定量>400毫微克/毫升、>200毫微克/毫升,持续8周,而谷丙转氨酶(SGPT)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特别应用在早期亚临床肝癌的诊断并及时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对肝癌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疗等疗效及预后判断、动态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上面已指出,是“一般认为”,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肝硬化患者,他们已经连续数年AFP阳性,却没有出现“肝癌”的症状,所以,并不能说AFP阳性就一定是肝癌。不过,这样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说不定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同时也发现,不少晚期肝癌患者AFP仍为阴性,所以,也不能说AFP阴性就不是肝癌。目前,AFP仅作为诊断的参考。(2)血清铁蛋白(SF):是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血清学标志物,由于肝癌在生长过程中肝组织变性坏死,贮存于肝脏中的铁蛋白大量流入血循环中,它取决于肝脏损害的形式,损害的程度及Fe离子在肝脏的数量;肝细胞受损,使网状内皮系统内铁负荷过多,肿瘤细胞能利用Fe离子合成大量的铁蛋白;肝癌患者多有肝硬化存在,肝脏病变,损伤的肝细胞对铁蛋白的廓清率降低;肝癌本身分泌铁蛋白和异铁蛋白,因此血清铁蛋白的浓度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肝硬化存在与否,肝脏铁的贮量及肝瘤大小有关。文献报导血清铁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阳性率50.8%~88%,若甲胎蛋白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测定,任何一项阳性作为诊断指标阳性率达92.1%,尤其在甲胎蛋白低浓度及阴性时血清铁蛋白测定颇有意义,故血清铁蛋白与甲胎蛋白综合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3:血清测定(1)硷性磷酸酶(AKP):肝癌患者血清硷性磷酸酶多增高,阳性率65%,超过金•阿氏单位时无黄疸出现,或有梗阻性黄疸而硷性磷酸酶不成比例地增高,提示肝癌的可能。(2)r一谷氨酰转肽酶(r–GT):肝癌病人阳性率为84.2%~91.2%,此酶的增高可能主要来自肿瘤本身。(3)同工酶:同工酶的测定有乳酸脱氨酶(LDH)同工酶测定,原发性肝癌时LDH5活力增高。目前临床还有硷性磷酸酶同工酶。r-GT醛酸酶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工酶V(5ˊ—NPD)的测定。(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