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发生在糖尿病后、与糖尿病同时发生或发生在发现高血糖、糖尿病之前,脑血管病发生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特点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大于90%,急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少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哪方面的症状表现。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哪方面的症状表现(一)临床表现
1.颈动脉系统脑血管病特点:占糖尿病脑血管病的60-80%左右,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占约90%左右。中小梗塞(直径小于2mm)比大梗塞者多见,多发性脑梗死发病率高,有报道达70%左右。病变范围广泛,尤以基底节区血管损害最多见,占颈动脉系统总数的80%,病灶形态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小囊形、楔形及不规则形,散在分布在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白质区域。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管病特点:占糖尿病脑血管病的20%-40%,同样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病变主要集中在枕叶、丘脑、桥脑的深穿支分布区,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见,所以临床上常为多次反复发生轻度脑卒中,或可见到完全无脑卒中发作而出现延髓麻痹者。也有报告认为,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支配区梗死者居多。临床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吞咽障碍及构音不良等。
3.血管病变特点:有人曾用经颅多普勒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动脉脑血流改变,发现其脑动脉弹性降低,顺应性差,外周阻力增大,以大脑中动脉的改变最明显。随着颈动脉彩超的普及,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发斑块形成,颈内动脉系统多见,以混合斑块、低回声斑块为主。
4.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非酯化脂肪酸升高及血脂异常,表现为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人称这种表现为脂代谢三联征。而发生脑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较糖尿病未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脑血管病血流变学检查中,低切变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及红细胞指数与非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有显著性差异。
5.C反应蛋白:我们对2005-2006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脑血管病共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同期年龄、性别、合并症无统计学差异的非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结果发现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反映进行性系统炎症的敏感标志物。研究证实,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CRP水平明显高于与之匹配的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
5.转归与预后:急性期患者如积极治疗,处理得当,约有50%-70%的患者有望恢复,达到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需要帮助。CVD病人发病早期血糖越高,预后越差。血糖、血压、血脂、肥胖、饮食、是否进行体力活动等对预后有影响。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哪方面的症状表现(二)血管性痴呆表现
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症。多梗死型痴呆是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40%左右。此外,大面积的皮质梗死(梗死脑组织容积超过80-150ml)可引起血管性痴呆。额叶、颞叶、边缘系统等部位的血管源性病变更易导致痴呆。糖尿病所导致的血管性痴呆以多发梗死型为主,特点是病程反复,呈阶梯式进展和斑片状分布的神经功能缺损。痴呆伴随多次脑血管事件后突然发生。CT提示多发性梗死。可伴脑白质疏松改变。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主要:多发性脑梗死导致脑组织容积减少、缺血缺氧性低灌注等有关。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哪方面的症状表现(三)白质脱髓鞘病变表现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脑血管病常合并白质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对称或近乎于对称的片状低密度灶或MRIT2像弥漫性白质高信号。白质脱髓鞘病变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广泛的脑血流低灌注和脑动脉硬化是白质脱髓鞘病变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另外,由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叶酸、维生素B12相对缺乏,易导致白质脱髓鞘改变。有研究证实,白质脱髓鞘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不难理解,糖尿病脑血管病常合并颈动脉系统斑块或狭窄,白质脱髓鞘病变很容易发生。其机制可能是大脑半球的白质主要由细而长的深穿支动脉供血,其分支垂直且短,又无吻合支,不能建立侧支循环,而侧脑室旁的白质又处于动脉边缘区,生理状态下已处于灌流边缘,特别易受局部或全身血流量异常降低的损害。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直接使脑白质局部血流量下降,使原本处于灌流边缘的脑白质出现更低的灌流状态。两者共同作用加重了白质区血流动力学障碍,使白质广泛脱髓鞘和组织疏松并水肿,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