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方法详解

2016-03-17 寻医问药 A +

白癜风治疗方法详解

我们都知道白癜风是一种顽固性皮肤病。看看专家白癜风治疗方法详解。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表皮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癜”或“白驳风”,在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白斑,边界清晰,边缘色素较深。近代研究表明,白癜风除皮肤外,还会累及眼、耳等,该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人种,其中以20~30岁的青年人为多见,一般人的发病率约0.5%到4%,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白癜风好发于皱褶及暴露部位,易诊断难治疗,且影响美观。目前,国内外均缺乏较为满意的疗法,然而中医对此病的论述及治疗已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在白癜风的治愈率上有较好的疗效,现就近10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白癜风情况综述如下:

一、局部外治法

中药局部外治白癜风,主要制剂为酊剂、浸剂,亦有散剂、膏剂等,因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迅速、肯定,尤其以局限型白癜风为最好。

1、张氏等自制复方“补骨脂酊”外涂患处,每日3~4次。

2、王氏用自制复方“补骨脂酊”将有关中药碾碎,放入酒精中浸泡7天,去渣,装玻璃器具中密封备用;外搽皮损处,每日2~3次,外搽后在阳光下照射10~20分钟,30天为1疗程。

3、杨氏自制“脂芷酊”将有关中药按夏、秋季,儿童晒3~5分钟,成人晒5~10分钟;冬、春季,儿童晒5~10分钟,成人晒10~15分钟,10天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皮损处可出现潮红、瘙痒、疼痛、丘疹或疱疹,皮疹严重者,可暂停3~5天,并外涂消炎膏,好转后再继续外搽药水,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1.散剂治法中药由牛黄、雄黄、密陀僧、补骨脂、白芷、白附子、蛇床子、轻粉等多味名贵中药材秘研而成,完全针对白癜风之病理病机而合理组方、精细配伍,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之药解除致病外邪,打通瘀滞,切断病机,促使气血运行通畅,再以补肝益肾之法调理脏腑,补益机体正气,增强对致病外邪的抵御,从而全面抑制并有效治愈白癜风顽疾,在治疗同时注意个人保养,加以辅助治疗,治疗效果会更好。

2.针灸疗法对于病情稳定或已控制住病情的患者(受伤后结痂脱落部位不明显变白),可以在‘局部小面积’尝试针灸疗法,具体方法可自己查阅书籍(书店:医学类中医针灸),自己操作即可。就对腿部的一块指甲大小的白斑进行了简单的针灸疗法,效果比较明显。切记:不要随便尝试各种偏方,尤其是怪方。该方法也只能在上述条件下使用,不要盲目尝试,否则会加重病情!

二、内外合治法

中医通常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白癜风。一般来说,由于患者各自的体质不同,引起白癜风的病因各异,因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1、补益气血法病人气血亏虚,兼风邪外袭,营卫失和。多属白癜风稳定期,主要表现为白斑浅淡,伴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质淡,脉沉细而涩。治宜补气益血,兼祛风和血。

2、补益肝肾法病人肝肾阴虚,兼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病程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毛发变白,皮肤干燥,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活血祛风。

1、于氏采用内服中药与局部外用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内服自拟“滋补肝肾消白汤”外用药选择使用复方补骨脂酊、乌梅酊或氮芥酊局部外擦,每日2~3次。有效率88.8%。

2、邢氏等以“补肾活血祛风汤”治疗白癜风36例,总有效率达75%。

5、疏肝理气法病人多为肝郁气滞,临床表现为白斑无固定好发部位,色泽时明时暗,常随情绪变化而加剧,女性多见,常伴胸闷暖气、性急易怒、月经不调及乳中结块等,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尹氏用自拟方每剂药煎服4次,每日2次,留少许药汁用纱布浸之外搽,每日4~5次。共治白癜风56例,总有效率88%。

6、中药微化渗透中药微化渗透方法,将中药汤剂中的大分子颗粒通过专用微化处理机进行细化处理,将70%以上的药物分子处理成直径约为15~20微化级的颗粒,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针对受损伤的黑色素细胞进行修复,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清除黑色素细胞在大量增殖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复合物。

治疗时,应用微化中药中药渗透仪,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黑色素细胞的脂质二重层上形成电击孔。使得原先无法被细胞吸收的亲水性分子能够穿透并进入细胞内部。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最终将这些经过微化处理的药物成分导入到黑色素细胞内,靶向治疗受创细胞,改善机体微环境,畅通皮肤微循环,重塑机体免疫功能,对白癜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

三、分型综合疗法

分型综合疗法在进展期采用中药、饮食和精神配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治疗;稳定期采用“自体表皮黑色素细胞移植法”、“自体表皮黑色素细胞种植手术”以及“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结合中药、饮食和精神治疗。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