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最常见的一种初生疾病,也是大多数新生儿都遭遇过的,新生儿黄疸也分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新生儿黄疸的6种类型。
1.生理性黄疸
正常足月产的宝宝,在出生后的第2~4天出现黄疸,在第4~5天到达高峰,在1~2周内会消失,早产儿则持续较久;黄疸指数平均约11~12毫克。
生理性黄疸是因宝宝的肝脏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分解排出胆红素,以及有些已被排出到肠内的胆红素又被宝宝肠道吸收到血液内,造成的黄疸现象。
生理性黄疸,给家长比较容易掌握的辨别的方法,一个是两到三天出现,另外一个就是七到十天是高峰,七天以后开始降了,一点一点变淡了,到14天基本上退完,早产的孩子三周不黄了。同时孩子身体状况非常好,吃得好、睡正常、很健康,这就正常了。这种生理性黄疸不用特殊处理,保证吃得好、穿着暖、健康就不需要治疗了。
2.病理性黄疸
1.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
2.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肝炎等。
3.感染导致肝功能降低。
4.生产过程导致新生儿头皮淤血。
病理性黄疸指数通常大于15,必须治疗,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严重结果。
病理性黄疸就有差异,比如黄疸出现的非常早,24小时就开始黄了,尤其是特别早的黄疸,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合,或者特别严重的感染状态,第一是早,第二是重,黄疸比普通的黄更黄,眼睛可能都很黄,这个我们查胆黄素含量很高,一般超过12毫克,早产儿可能超过15毫克的胆黄素。另外长,正常的孩子两周,早产儿三周的。很早期24小时就黄,医生一定要查,医院一定会给你查母婴血型的问题,第二要查引起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感染有时候回家以后才会出现,第一,黄疸很重、很长时间,第二退而复出,说明有感染或者有疾病状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提示疾病的状态。所以黄疸在家里要注意。
血型&黄疸
Rh阴性和Rh阳性
新生儿在第一天就出现黄疸,通常是很严重的状况,可能由于宝宝和妈妈的血型不合,较严重的情形为妈妈是Rh阴性,宝宝是Rh阳性,使妈妈产生的抗体,伤害宝宝的红血球,发生严重的溶血,容易造成脑部伤害,和低血糖的症状。由于Rh阴性的母亲要接触过Rh阳性血液才会产生抗体,可能在怀第二胎时才会有问题。
东方人Rh阴性的血型较少见,因此病例并不多,若能做好怀孕前的健康检查,包括血型,应可避免问题产生。
ABO血型
O型的妈妈,宝宝是A型或B型,可能造成问题。不过,国泰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那明珠表示,母胎血型不合,大约发生在20%的怀孕,约有1%的宝宝有严重的溶血性疾病,需要做换血的治疗,并且持续观察。
妈妈曾经怀过血型不合的胎儿,在下一胎的黄疸症状,可能会更严重。
喂母乳也会黄疸
可能刚开始母乳分泌少,喂食不够有关,或是有些母乳可能含有胆红素不易排除的物质,使宝宝产生黄疸现象。一般而言,母乳性黄疸极少引发严重的病情,妈妈不需因为害怕而停止哺喂母乳。
根据****小儿科医学会的建议,宝宝的黄疸指数小于15~17,可放心的哺喂母乳并且照光治疗,但若超过此指数的话,妈妈最好还是和医师讨论,是否继续哺喂母乳。
停一下母乳,停24到72小时,停以后黄疸马上见轻了,基本上是母乳性黄疸。再吃上母乳,还会黄,比原来要重一点,但是不超过原来黄疸的程度,所以要有阶梯性,这么高,停母乳下去了,吃又上去了,停又下来了,吃又上来了一点,这样一点点下降
家长如何观察?
如何评估宝宝是否有黄疸?可将宝宝放在明亮的地方,观察他的皮肤和眼白,如果比前一天黄,或比其他宝宝黄,就可能有黄疸。家长也要同时观察其他部位,若只有脸部泛黄,表示黄疸程度还不是很严重,但若泛黄向下延伸至腹部以下时,就可能需要照光治疗了。
1,孩子每天两次,每次15克葡萄糖冲60MM水。
2,中药白蒿少量煮水,大人孩子都能服,当水饮。
3,茵栀黄口服液,孩子每天一支,分三次服用。
4,用奶粉替母乳(完全不给孩子吃母乳)等孩子黄疸退净后再改回吃母乳。
医院还可以给孩子口服黄疸茵陈冲剂和口服鲁米那来退黄。
5,多晒太阳也会加快黄疸退除。
其中1和3可同时使用,医院一般会用茵芝黄注射加烤蓝光,也会建议停母乳。
退黄茶
【药物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20克,车前草10克,甘草6克。
【制作用法】每日1剂,泡开水饮,饮用次数不限,但要求饮茶量不少于1000毫升,儿童酌减,10天为1疗程。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茵陈30克,栀子30克,生大黄20克、郁金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叶下珠10克、板蓝根10克.
核黄疸的认识
也叫“胆红素脑病”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胆红素能紧紧地结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胆红素结合位点就不会引起核黄疸.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或血清中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物质,某些药物包括磺胺药,头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早产儿由于血清白蛋白浓度低而处于核黄疸的危险之中.在饥饿,败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血清中,竞争性分子可能升高,这些情况使处于任何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新生儿有增加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性.
若新生儿胆红素超过18%毫克,皮肤明显发黄,间接胆红素即进入脑组织,使脑组织受损,尤其大脑基底结下视丘和第4脑室,基底结部黄染明显,故称核黄胆,其表现为精神委靡,嗜睡,拒奶,恶心,吐奶,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此期历时1-2天,若黄疸继续加重,则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阵阵哭闹,哭声尖,眼球运动障碍,黑眼球大部分在下边,形成娃娃眼,且四肢肌张力明显升高,有时可出现惊厥,重则呼吸衰竭而死亡,如能及时治疗,可有一定的恢复,否则造成永久性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手足搐症,听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造成脑性瘫痪,因而新生儿明显的黄疸必须及时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可通过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膜剥脱术治疗,可改善徐动表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效率为50%。
新生儿黄疸一般情况下是不用送医院的,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婴儿毕竟是少数,所以妈妈们不用过分担心,多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就好。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