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的原因有什么呢?

2016-03-14 寻医问药 A +

大家都知道抽动症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但是家长们对造成孩子抽动症的原因并不是很了解,因为这样家长们不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疾病,怎样帮助孩子做好预防抽动症的工作,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些具体常识

说到抽动症,许多家长会马上联想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甚至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可是,从表现症状上来讲抽动症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型,家长了解到的多为运动性抽动,而发声性抽动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

发声性抽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构音肌、胸扩肌、腹肌及口咽部肌肉发生抽动时,造成一组肌肉或一个肌群突然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的发音异常。此类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现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因此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状而久治不愈。另外,发声性抽动症与单纯的口吃也比较容易区分。一般来讲,单纯的口吃症状相对稳定,而发声性抽动症则表现为时轻时重,有的还伴有眨眼、撅嘴等肢体症状。

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上,目前西药多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是它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症状,如嗜睡、烦躁、头晕甚至颈项强植、眼球运动不灵等,因此最好选用中药或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最后应强调的是,由于处在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如果有一些小朋友模仿别人“口吃”,最后自己也受到一定影响时,家长千万不要斥责或者过度纠正,以免造成其心理负担过重,真正诱发口吃。

原因

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3.习惯及模仿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4.其他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家庭因素

儿童抽动障碍是身体某部位和肌肉突然快速不自主反复收缩运动的身体现象,如眨眼、皱额、歪嘴、耸肩、缩鼻、张口等动作。梅其霞副教授对该科近两年确诊为抽动障碍的224名3~18岁、病程在两周至8年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家庭因素造成儿童抽动障碍为主要因素,占总比的52.7%。其中家庭因素中的父母对小儿管理态度及方法不当有86名病例,占总人数的38.4%。

父母婚姻状况不良52例,占总比的25%。亲子密度不当共47例,占总比的21%。远远高于学校因素中的学习困难(17%)、学习负担过重(12.5%)、老师要求过严(10.3%)和突发事件(16.5%)等。调查还发现,抽动儿童男孩多(男181名,女43名)、学龄儿童多、城镇儿童多。

上面介绍的是抽动症的家庭因素和一些具体常识,现在家长们应该知道了要怎样帮助孩子减轻抽动症带来的病苦了吧,家长们只有知道了抽动症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帮助孩子避免这些因素,这样孩子就会远离各种疾病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