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多动症

好动≠多动症 三点判断孩子是否多动症

2016-03-09 全球医院网 A +

王晨阳,女,澳大利亚临床精神卫生硕士。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擅长解决儿童青少年各类情绪及行为问题,如:逆反,厌学,厌食等;各类儿童青少年发育障碍及精神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诊断和治疗。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在小学班级里面,总是有那么一些调皮捣蛋的小孩儿,不好好听讲,自己做自己的事,东张西望,总是坐不住,还到处招惹同学,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成绩差。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引起警惕了,孩子可能不是你想象中不服从管教的捣蛋鬼,不是单纯的好动,可能是得了一种病,称之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多动症,简称ADHD。如果在专业医生的诊疗下,孩子被确诊得了多动症,那么越早治疗对孩子越有利。

好动≠多动症,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马女士家的儿子多多(化名)今年读小学一年级,从入学开始,就是个调皮的孩子,经常在座位上坐不住,下课后也喜欢到处疯跑,书包收拾得乱七八糟不说,丢橡皮也是常见的事。上个礼拜,语文老师向马女士反映,多多上课的时候经常下座位,有的课堂作业也不能顺利完成,影响整个上课秩序。马女士一听急了,赶紧寻思着带儿子去医院看看,看看是不是多动症,结果,几项测试做下来,儿子不仅智商还可以,也不具有多动症的症候,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跟儿子好好聊了几次,每天认真教他收书包,强调上课认真听讲等情况后,马女士家的儿子接下来的一个礼拜在学校表现得还不错。“估计是前面一周每天睡得太晚,没休息好,孩子就闹情绪了”,不过马女士说孩子确实从小比较调皮,喜欢动来动去,比较有主见,而且在班上年龄比较小,开窍也比较晚,还是得加强注意力等的训练。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晨阳说,多动症的孩子可能出现像忘带作业、不听指挥、话过多等表现,但实际上,很多孩子在一定的年龄或情境下都会有类似表现,这是因为孩子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控力差,社会经验少。

偶尔表现出多动行为或经常表现出某一种多动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是多动症,家长和老师千万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要随意诊断、治疗。

真的多动症和只是有一些多动行为是不同的,前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多动。有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但玩游戏或拼乐高能专注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就不是多动症;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很淘气,在陌生环境很乖,也不是多动症。

判断多动症可化繁为简

儿童被诊断为ADHD有着很严格的诊断标准,假如你或者老师怀疑孩子患有ADHD,应当带其去接受儿科医生的专业检查和诊断。爱玩多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对冲动控制的能力不完全,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出现,只有当这三个特点和程度达到专业医生所掌握的诊断标准时,孩子才会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

王晨阳说,对孩子的状况进行评估时,医院往往会要求家长和孩子做多个测试,比如说父母问卷、注意力测试等。严格来说,还要做多个检查:比如体格检查方面,有神经体征、视觉、听觉、血常规、血铅浓度、营养情况;心理测试方面,有智力测试、注意测试、行为测试、成就测试、气质测试等。“评判的标准有很多条,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其学习和小朋友交往等,并造成了一定的危险”,王晨阳说。

如果孩子患上多动症,通常还会伴有其他多种疾病,比如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发育性运动障碍,主要是动作不协调的问题。还有睡眠障碍,主要是患儿不容易入睡,睡觉时不停地动来动去,半夜容易醒来,还容易出现说梦话、打鼾、尿床、磨牙等。

如若确诊是多动症要尽早治疗

虽然多动症的原因并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孩子患多动症与这么几个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父母曾患ADHD或其他精神疾病,子女患ADHD的风险会增加。(2)生物学因素: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神经递质系统紊乱、细菌和病毒感染、铅中毒、镇静药物等。(3)身体疾病:头颅受伤、甲状腺异常、癫痫。(4)妊娠期因素:怀孕早期感染、中毒、服药、吸烟喝酒、吸毒。(5)社会心理因素:患儿父母的人格特征、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嗜好、经济状况和养育方式。

很多家长或非专业人士以为多动的儿童长大就自然好了,或以个别好转的案例得出结论,或对治疗存在误解,这些都是片面、不科学的。有的人长大后仍患有成人多动症。王晨阳医生说,如果对这类儿童不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恶性循环,在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继发的心理行为障碍。“所以一旦确诊,最好尽早进行干预治疗”,王晨阳说。

目前,针对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有教育及心理治疗、行为纠正、药物治疗等。

徐晓蓉张红(责任编辑:吴宝玲)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