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疾病之一,即通常所说的“虫吃牙”或“虫蛀牙”。龋齿是怎么发生的呢?它的形成与糖有一定的关系,是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人们口腔内有细菌存在,如乳酸杆菌、变形链杆菌等。牙齿表面凸凹不平,进食后残余的食物和糖滞留在牙齿凹陷、不易清除的部位,口腔内的细菌将糖分子分解,产生为不溶解的粘多糖类.经过细菌发酵产生乳酸甲酸、乙酸,这类物质能腐蚀坚硬的牙釉质。使矿物质溶解。由于这类酸性物质产生得很少,所以破坏过程很缓慢,它可以使牙变色变质。变色是牙齿由白变黄或深黄,变质就是牙釉组织变软,逐渐崩溃塌陷,最后形成龋洞。近年来研究证实,无论是精制的甜食糖果。还是天然存在于水果及果汁中的糖以及淀粉类食物,都具有致龋性。淀粉类食物在口腔内滞留时间比其他糖类都要长,因此对牙齿的损害更大。但同时最近国外大量研究指出食糖与龋齿的关系是很小的,因为要有健康的牙齿,食物的粘性、进食的间距和口腔卫生比起食糖的作用要重要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无龋率近年来有所上升,但糖的消费水平却没有减少。看来氟的保护很重要,它能使珐琅质更能抵抗酸的侵蚀。目前,在欧洲诸多国家中,英国和威尔士的龋齿病发病率较低,尽管其保持着较高的食糖人均消费量。所以吃糖不可怕,就看你怎样吃:1、吃糖和甜食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餐之后,二餐之间要少吃,尤其要控制次数,最好一次。因为每次吃糖之后,细菌产生有害作用的时间长达40—60分钟之久,尤其是喜欢吃甜食者,以及对龋齿易感的人。2、当享受了糖的甜美滋味后,还应该为自己的口腔健康尽点义务,就是要注意个人的口腔卫生,吃完甜食之后,最好立即刷牙,至少立即漱口,如果能坚持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有效地清除牙菌斑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3、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每人每年10公斤范围以内,也就是每人每天摄糖30克,可以使龋齿发病率保持在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上。目前,我国人均摄糖量在7公斤以下,即使适当增加,也不一定会对龋齿发病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尽量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甜味剂,它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它与糖不同,它只有甜味没有营养价值。最后,专家提醒:不管龋齿和糖的关系有多大,预防好龋齿是很重要。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乳齿萌出后.家长就应帮儿童清洗口腔。3岁后应让儿童学会正确地刷牙.最好使用含氟牙膏。饭后应漱口,睡前刷牙更为重要。二是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中的糖,尤其是睡前不要吃糖和糕点,不要喝饮料等。另外,应积极开展口腔保健工作,定期为儿童进行龋齿的预防和早期治疗。(Quactor)(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