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便血

切除大肠息肉防癌变

2016-03-08 全球医院网 A +

病例:“我妈今年55岁,近几年来经常腹泻,伴有腹痛,大便时有黏液甚至带血。经肠镜检查,医生诊断为‘大肠息肉’。”陪妈妈看病的陈先生对大肠息肉甚为紧张,特意找医生问个明白。

专家分析:

其实,大肠息肉在消化科比较常见。大肠息肉是大肠腔内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肉疙瘩,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腺瘤,虽然这是良性病变,但随着腺瘤增大,癌变率则升高。腺瘤直径达到1厘米,癌变率为0.9%,直径为2.5厘米以上癌变率为12%,故肠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有研究认为,大约7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

大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或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较难发现息肉,常常是因为患者的肠道功能不良、排便习惯改变甚至是便血来就诊,经肠镜检查才发现。专家提醒,凡出现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注意做肠镜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遇到大肠息肉,医生往往会比较谨慎,因为如果遇到家族性息肉时,在内镜下可以见到患者肠内有数以百计的小肉球,最多可以超过5000颗,这类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最大,应予积极治疗。其他类型的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则癌变机会很小。

发现息肉并及时在肠镜下予以切除,是避免大肠癌的重要预防方法之一。

专家建议,由于大肠息肉在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较高,所以40岁以上者,即使没有不适表现,也可做一次肠镜检查。而以下三种人属于高危人群,更应高度重视筛查息肉及大肠癌。

(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

(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

(3)同时具有以下两项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性血便、慢性阑尾炎史等。(郑晓凤)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