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系由轻度脑损伤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状群,其特点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丧失,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神经系统缺损表现。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个别昏迷时间较长甚至死亡。意识恢复后,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眩晕、畏光及乏力,多有近事遗忘现象。
恢复期常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但有部分病人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1]。在治疗上,西医认为脑震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适当卧床休息,给予一定的精神安慰及对症治疗[2]。然而临床上设法尽快消除症状,减少病人痛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长期存在症状者,需要细心辨证施治提高疗效。中医学在这方面有其特长,有不少采用中医药治疗脑震荡的临床报道,但多为一方或一法的治疗报道,没有对脑震荡的辨证施治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认识到,受伤程度的轻重,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区别,个人体质的差异,导致脑震荡的临床证候不同,临床上要全面考虑才能做好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一、病理机制探讨气机逆乱是脑震荡的基本病理机制。头部遭受暴力,脑髓震动,当即气机逆乱,可变生气闭、气滞、气逆、气脱。“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脑部气机逆乱,顿时清窍郁闭而昏迷,稍时清窍复宣而清醒;少数严重者气脱而死亡。脑部气滞不畅,“不通则痛”,因而头痛;元神受郁,因而头昏、近事遗忘。气机逆动,扰及神明,因而眩晕、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扰动胃气上逆,因而恶心、呕吐。“两耳通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元神受郁而畏光,脑部气机逆动而耳鸣。中医学中的气是无形的。用气机逆乱变化能从整体上有机的阐明脑震荡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机理,也符合现代医学关于脑震荡无神经系统病理解剖明显变化、无器质性损害[2]的基本观点。脑部积瘀是脑震荡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其成因有两种:一、由于气滞较重,气滞而血行不畅成瘀;二、暴力伤害较重,头部脉络受损,血离经隧渗溢成瘀。脑震荡意识障碍能在短时内恢复,说明虽然脑部积瘀,但未至于瘀阻清窍,若瘀阻清窍则不能稍时自然清醒。由于在临床上较轻的脑挫裂伤与较重的脑震荡难以区别,难免将较轻的存在脉络受损的脑挫裂伤作为脑震荡,因此考虑脑震荡有脑部积瘀这种病理变化也是临床需要的。(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