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骨星在无声无息中丢失,当骨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临床症状,如骨痛、身高缩短、骨折以及内脏功能障碍等表现。
临床症状1.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主要症状。既住对骨质豌松症的认识不够,往往把其引起的疼痛视为“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等。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增加,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破坏、消失,骨外膜下骨密质的破坏均会引起腰背疼痛感、酸痛或钝痛,疲劳时加重,休息后缓解。也有突然加重,由轻到重,由短时疼痛逐渐发展为持续疼痛(随病情而定),负重能力减少,疼痛的程度往往因人而异。2.身高缩短、驼背身高缩短往往于疼痛之后出现。脊柱是人体坐立时的支柱,整个人体姿势都靠它支持,由于骨质疏松症易发生于骨松质,而脊椎骨的椎体由骨松质组成;因此,骨质疏松症早期首失涉及的就是惟体。椎体骨质变得疏松而脆弱,受压可变形缩短,加之椎间盘水分及软组织减少,椎体总体积小而蔫,结果造成驼背,身材变小。驼背的程度与年龄、营养状况、遗传及生活方式相关。3.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活动不使、生活不能自理,导致脏器功能受损,感染,乃至危及生命;骨质疏松性骨折往往由轻微外力就可引发,也有无明显外力作用而出现。4.内脏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弯曲、胸部畸形,影响胸腔脏器的工作。临床上可有脑闷、气短、呼吸困难、缺氧等,肺气肿发生率也很高。同时腰椎前凸影响心脏及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