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中风

中风发病可预知 防治误区知多少

2016-03-08 网络 A +

脑中风是种很严重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不少老年人由于脑中风而丧命,所以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一定要做好脑中风的预防工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关于中风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每年春秋输两次液

许多人认为每年挂水,能够预防脑中风,但这种方法不提倡。因为,静脉输液并不能预防动脉血栓发生。心脑血栓都是动脉血栓,静脉输液时,液体进入静脉,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右心,对动脉并无直接疏通作用。

心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很复杂,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它可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出血。降血压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而输液降不了血压。此外,乱挂水不仅加重肾脏负担、增添肾衰风险,输液这种给药方式本身也并不安全。输液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有致命危险;药液中有些不溶性微粒,可能在体内造成输液污染疾病,如肺内肉芽肿等。

误区二:吃降压药使血压正常或偏低

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家认识比较统一。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高,也就是将血管“紧绷”,时间长了,会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硬化、变硬或变脆等,很容易引起破裂出血中风。于是,有人加大服用降压药强度,结果血压降得过低,使本来就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大脑进一步加重缺血,发生脑梗死。

因此,如果存在脑血管管腔狭窄以及其它一些危险因素,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中风。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误区三:脑中风发病无法预料

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脑中风的来临,必须到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四:青年人不必担心脑中风

虽然脑中风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脑中风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查找并治疗原发病乃是青年人远离脑中风的关键。

相关阅读:中风会使得人的记忆和认知能力受损(责任编辑:薛辛曳)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