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方法有什么

2016-03-07 全球医院网 A +

腔隙性脑梗塞可不是小病,所以这种疾病的诊断就需要多重检查方能确诊,然而,你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项目了解的多吗?为了防止患者看病的时候忙中出错,我们特总结了一下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措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方法具体如下:

1.心电图、血压监测。

2.脑电图

血管性痴呆病人脑电图基本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即以广泛的θ或δ波为背景,呈现明显局灶性或不对称性慢波。少数病例有周期性尖慢波融合。脑电图改变不能区分血管性痴呆的类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大小与脑电图的异常率有关。

3.磁共振(MRI)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尤其对脑干及小脑内的腔梗病灶。病后72小时,75%患者的MRI可显示≤15mm的腔隙性病灶,5天内其检出阳性率可达92%。急性期腔梗病灶在MRI的影像特点为T1信号减低、T2信号增高,其中以T2信号增高改变更为敏感。

4.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可提供清晰的颈动脉、椎动脉图像,快速检测血管阻塞情况,但未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若条件许可,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考虑选择此项检查。

5.单光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SPECT)

利用此项技术,根据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摄取梯度,可检测区域脑血流量(rCBF)改变。一般卒中发生后,rCBF灌注发生严重障碍,因而梗死后24小时内,SPECT即可发现。SPECT-rCBF显像是鉴别Alz小时eimer病与MID的良好手段。Alz小时eimer病表现为颞、顶、枕、额区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减少,其中尤以颞、顶、额区为著;MID则呈大脑皮质内散发的或斑片状的多发性血流灌注缺损区。

6.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PET)

此项检查可反映脑组织血流量、葡萄糖代谢及氧代谢(CMRO2)变化。腔隙性梗死患者经PET检测,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改变。但发现位于内囊25mm小梗死病灶邻近的组织及病灶对侧小脑半球CBF和CMRO2有明显减少。后者提示腔隙梗死时PET的异常不仅与病灶的大小而且与病灶的部位有关。经改进的PET检查技术能分辨12mm及皮质下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

7.诱发电位

(1)体感诱发电位(SEP)SEP的异常与病灶的位置有关。

(2)视觉诱发电位(VEP)枕叶的腔隙性梗死不产生VEP的P100潜伏期改变。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于BAEP记录的电位活动发生源在脑干,因此脑血管疾病的BAEP多着重于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BAEP异常与病灶部位的关系为影响到第Ⅷ脑神经及耳蜗循环,BAEP各波均不能引出;脑桥下段累及双耳蜗核病变仅见Ⅰ波;脑桥下段被盖部病变,BAEPⅢ波及其以后诸波异常;脑桥上段病变,Ⅳ、Ⅴ波异常;一侧脑桥与中脑交界部病变,同侧Ⅴ波消失,对侧BAEP正常。

(4)事件相关电位(event-ralatedpotentials,ERPs)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RPs检查时,其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然而P300潜伏期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报道的结论尚不统一。统计资料显示患者P300潜伏期与其梗死病灶的多少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与CT影像上脑室的扩大或脑室周边组织密度(辉度)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并与Hasegawa痴呆量表所测的智力积分呈明显的负相关。

8.头颅CT扫描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CT见有腔隙性梗死灶者占66%-76%。CT对幕上>5mm的腔隙病灶易于发现,而对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