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

2016-02-17 凤凰中医 A +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害青壮年造血系统疾病,在我国平均发病率为9.3/13万,在最近几年发病率逐步上升,而重型再障因其发病速度快,经常伴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西医学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造血刺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经济花费昂贵,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且免疫抑制存在非常大的副作用。重型再障所表现的严重贫血,西医适时应用造血刺激因子的帮助,对重症再障患者仍然不能恢复其衰竭的骨髓造血功能时,创造条件实行骨髓移植,但由于骨髓来源的限制,价格方面非常贵,在临床很少应用,故目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较差。

再障的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呢?

再障的发病不外乎与感染、射线、免疫等内外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缺陷、造血微环境障碍和免疫异常,而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再障最常见的病理机制。

一、免疫异常通常被称为虫子:40%~70%的再障患者免疫异常,抑制造血。T细胞异常,活性增高;造血负调控因子增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CFU-C、CFU-E有抑制作用

二、造血干细胞缺乏或缺陷,普通形象的称为种子:干细胞减少或/和质的异常,不能分化、增殖,再障患者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对红细胞生成素不反应,或合成血红素能力低于正常。血中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C)低于正常,CFU-C越少,再障病情越重。

三、造血微环境障碍通常被称为土壤:骨髓的微环境包括微循环和基质,骨髓造血和骨髓微环境有很大关系。再障骨髓切片可见毛细血管较少,血流量降低,间质有水肿,造血微环境有病变。骨髓细胞生长需要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网络,为造血干细胞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是恶性的疾病,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现在康复的几率是很大的,所以请患有再障的患者和病人家属不必太为此忧虑。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