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早期发病主要以贫血为主要症状,但也会出现偶尔皮肤出血,但仅限于皮肤黏膜,随着病情的加重就可在其他部位出血,如眼部,口腔等等,一旦不能及时止血就会发生感染,而诱发严重的内脏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安全。
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所以发生出血,是因为自身免疫机制损伤导致止血功能无法正常进行所致,止血机能损伤所引发的出血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大致可为分三类:(1)血管因素异常:包括血管本身异常和血管外因素异常引起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即为血管本身异常所致。老年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等即为血管外异常所致。(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改变和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增多症等,均为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等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3)凝血因子异常: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和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两方面。如血友病甲(缺少Ⅷ因子)和血友病乙(缺少Ⅸ因子)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所致的出血大多为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小板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浆凸出并逐渐脱落而生成。其形态不整,呈扁平型,直径约为l一4微米。在正常人每升血液中约有(100—300)X10~9个。血小板寿命约为7—14天,约有75%的血小板是被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破坏的,其余的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
也会出现牙龈出血,多以口腔溃疡为发病征兆,极有频发性,是因口腔皮肤组织破损,进而出血所致,这也是该病最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之一,临床上将其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种,如长期不适用水果和蔬菜的人会出现局部出血,全身因素所致的出血原因多而复杂,常见的有维生素C缺乏、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维生素C缺乏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友病患者只发生于男性儿童。有少数患者,既有局部因素,又有全身因素,要认真对待,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可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表现的出血症状有好多种,所以患者朋友要想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的发生,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勤换内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免发生感冒,这样才能遏制病情恶化。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