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种疾病都需要结合病因才能对症治疗,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顽固性血液病,患者要摸索发病规律,这样才能采取更好的措施来遏制病情恶化,那么,下面我们就请频道专家为我们讲解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因素。
1.病毒感染。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毒因素就是肝炎,患病毒性肝炎后继发再障,多在肝炎后2个月内发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肝炎引起再障的机理,是由于肝炎病毒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直接毒害作用的结果;从胚胎发生学角度看,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可能有交叉作用。病毒性肝炎患者再障的发病率一般为0.1%-0.2%,再障发病与肝炎相关者占3%-5%。80%的肝炎相关性再障与非甲非乙型肝炎有关,乙肝相关者较少见,甲肝仅偶见报道。此外,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感染,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及再障。
2.各种辐射,如长期接触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同位素、γ射线等,再障的危险度为对照组的10倍,且与剂量有关,剂量增大,骨髓损伤增重,一般在超过允许剂量时,即可引起再障。
3.用药不当或者接触能够诱发再障的化学类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有机磷农药多见,长期职业性接触达3年以上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8和2.3倍;常见引发此病的药物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剂及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如异烟肼)、驱虫药、杀虫药、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我国再障病因调查协作组于1983一1984年对160例再障调查,发现有氯(合)霉素服用史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6倍,服用保泰松后发生再障危险性为对照组的3-4倍,服用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汀复方制剂则为对照组的3倍。
以上几种因素均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做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避免患病,如果感觉身体有任何的不适,最好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及早接受有效治疗才能彻底控制病情,进而恢复健康生活。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