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品名氯;chlorine;cas:7782-50-5理化性质黄绿色气体,有窒息性气味。分子式cl2。分子量70.91。相对密度1.47(0℃,369.77kpa)。熔点-101℃。沸点-34.5℃。蒸气密度2.49。蒸气压506.62kpa(5atm,10.3℃)。溶于水和易溶于碱液。遇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新生态氯、氧和氯酸。氯与一氧化碳在高热条件下,可生成光气。本品不燃,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与许多物质反应引起燃烧和爆炸。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损害上呼吸道;空气中氯浓度较高时也侵入深部呼吸道。毒理学简介氯气吸入后,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相应的病变,部分氯气又可由呼吸道呼出。人体对氯的嗅阈为0.06mg/m^3;90mg/m^3,可致剧咳;120~180mg/m^3,30~60min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300mg/m^3时,可造成致命损害;3000mg/m^3时,危及生命;高达30000mg/m^3时,一般滤过性防毒面具也无保护作用。中毒机理:氯气吸入后与粘膜和呼吸道的水作用形成氯化氢和新生态氧。氯化氢可使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新生态氧对组织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并可形成具细胞原浆毒作用的臭氧。氯浓度过高或接触时间较久,常可致深部呼吸道病变,使细支气管及肺泡受损,发生细支气管炎、肺炎及中毒性肺水肿。由于刺激作用使局部平滑肌痉挛而加剧通气障碍,加重缺氧状态;高浓度氯吸入后,还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