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1.病理学嗜铬细胞瘤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分为散发型和家族型两大类散发型嗜铬细胞瘤常为单个80%~85%的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右侧略多于左侧少部分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家族型嗜铬细胞瘤常为多发性也多位于肾上腺内,可累及双侧肾上腺,肾上腺外少见在儿童患者中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较高。肾上腺内的嗜铬细胞瘤直径常小于10cm多为3~5cm,平均重量10g左右,大的肿瘤偶尔可超过1000g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极少数为哑铃型;瘤体切面为灰色或棕褐色或杂色相间,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钙化,光镜下可见肿瘤由较大的多角形的嗜铬细胞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周围有密集的富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嗜铬颗粒。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直径较良性肿瘤大在形态学上二者无明显差异恶性者可有包膜的浸润,血管内可有瘤栓形成但单凭显微镜所见很难鉴别主要是观察其有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转移的主要部位常为肝脏,骨骼淋巴结和肺部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常为双侧多小结多中心性病变其恶性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较散发型嗜铬细胞瘤高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称副神经节瘤)占散发型嗜铬细胞瘤的15%~20%,肾上腺外的肿瘤直径常小于5cm,重量在20~40g之间肿瘤可在交感神经节内或节外,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解剖分布一致;大部分在腹部,可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体(zuckerkandl器)还可见于颈动脉体颈静脉窦肾上极、肾门肝门肝及下腔静脉之间、腹腔神经丛近胰头处髂窝或近髂窝血管处、卵巢内膀胱内、直肠后等处;胸部的肿瘤常位于纵隔后交感神经干上,也可位于心包或心脏;马尾及其他部位的肿瘤罕见约20%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多发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的发生率较大,表现为肿瘤切除后的复发和远处转移。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有多发多病灶特点要注意仔细查找,以防遗漏
和其他内分泌腺肿瘤一样肾上腺髓质肿瘤的病理诊断不能单靠形态表现,除激素测定和临床表现外,必须重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激素合成分泌和浸润能力)的评价。
在激素合成和分泌能力方面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从瘤细胞中鉴定出如下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乙酰胆碱脑啡肽、cgrp、crhvippacapanp、am、ss、神经肽yp物质、甘丙素等。一般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的多激素分泌特点较肾上腺外者明显。
在遗传方面散发性嗜铬细胞瘤的遗传标志不明而家族性者(如men2a型)多有明显的基因缺陷。最近的研究显示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具有共同的染色体缺陷,用基因组比较杂交法发现两者的拷贝数变化很相似,两种肿瘤都存在1cen-p3l(82%)及11q22-25(41%)等的丢失及其他改变。在组织病理形态学方面单纯的细胞形态提供的诊断依据,特别是鉴别良恶性的依据是有限的,必须用免疫组织化学来协助鉴别。肿瘤细胞呈铬粒素、leu7s-100蛋白阳性反应仅说明其为神经外胚胎层来源,不能鉴别其良恶性有时在细胞的生长浸润行为模棱两可确诊有困难时,可借助流式细胞仪诊断。如仍困难则需依赖于临床的长期追踪观察。
本病的一般组织病理学诊断原则和方法可参照全美病理医师学院癌症委员会公布的诊断草案进行。
肾上腺髓质增生主要指嗜铬细胞的数目增多,按肾上腺髓质/皮质厚度比值计,如>1∶10认为可能有髓质增生肾上腺髓质增生可为单纯性或伴有men-ⅱ.单纯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大部分表现为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少数为单侧增生。有报道维生素d3通过其促进有丝分裂的作用而使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数量增加另外,21-羟化酶缺陷者除有肾上腺皮质增生外同时有肾上腺髓质功能减退和髓质增生。肾上腺髓质增生的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有阵发性高血压和发作性高血压危象,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均可增高,但b超、ct及mri不能发现肾上腺肿块131ⅰ-mibg可以表现为双侧或一侧(增生侧)肾上腺髓质摄取mibg的量增多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病理改变为多发性结节性增生或弥漫性增生。手术治疗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一些免疫组化指标可用来判断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例如,单克隆抗体mibl阳性细胞率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差别很大肾上腺的良性肿瘤细胞的mibl阳性率低(0.81%)恶性时高(3.30%);在肾上腺外这种差别更明显(0.44%vs5.1%),故当mib阳性细胞率>2%时要高度疑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2.生化改变
(1)儿茶酚胺的合成、储存和释放:在嗜铬细胞瘤瘤细胞内的儿茶酚胺的合成和释放与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细胞不同但嗜铬细胞瘤细胞中的嗜铬颗粒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与正常肾上腺髓质内的嗜铬颗粒完全一致嗜铬颗粒内富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但二者比例在不同的嗜铬颗粒内并不相同,由于肾上腺素(e)合成时必须有高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存在,故除肾上腺内及主动脉旁的嗜铬体内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外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一般仅能合成去甲肾上腺素(ne)此一特点对肿瘤的定位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能是由于酪氨酸羟化酶的反馈抑制受到损害,儿茶酚胺的合成调节有所改变,肿瘤细胞合成儿茶酚胺的水平或多或少地要较正常的嗜铬细胞高。而且嗜铬细胞瘤不像正常的。肾上腺髓质一样受神经支配儿茶酚胺的释放与神经冲动不一致,肿瘤的血流变化、直接加压、化学和药物刺激、血管紧张素-2的增加等均可引起肿瘤细胞组织中的儿茶酚胺释放但其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2)儿茶酚胺的排泄:不同于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颗粒(约85%为肾上腺素)大部分嗜铬细胞瘤中的嗜铬颗粒所含的ne较肾上腺素多,因此大部分病人尿中以去甲肾上腺素占优势偶可全部是肾上腺素,从而临床上表现为β受体兴奋为主的症群如心动过速和高代谢状态然而除非分别测定尿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病人不可能从临床特征上来推断所排泄儿茶酚胺的种类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分泌排泄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诊断较为困难。肿瘤细胞仅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e)的机制未明。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nmt)是催化ne转换为e的惟一限速酶,此类肿瘤细胞表达pnmt量大,与其他类型的嗜铬细胞瘤比较pnmt仅在分泌e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并与17α-羟化酶及其受体蛋白一同表达。这提示,控制肾上腺素生成量的pnmt在肾上腺素分泌性嗜铬细胞瘤细胞呈过度表达,而过度表达的原因是皮质醇和egr-1含量丰富。
家族型嗜铬细胞瘤患者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儿茶酚胺但血中和尿中的儿茶酚胺和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水平增加很少,特别是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时,血浆中和尿中的肾上腺素增多仅仅是生化上的改变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其机制尚不清楚此时诊断往往非常困难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除zuckerkandl器的嗜铬细胞瘤外典型的仅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但有报道胸腔内的嗜铬细胞瘤也可产生肾上腺素。在嗜铬细胞瘤早期,多巴胺和多巴胺代谢产物如高香草酸(hva)的排泄常正常,如果尿液中多巴胺和hva的排泄增加,多提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3)肿瘤大小与儿茶酚胺水平:肿瘤的大小与游离的儿茶酚胺转化为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比例有关。小的嗜铬细胞瘤,肿瘤内的儿茶酚胺的浓度低,但其排出多故尿中vma与ca的比例低;反之大的嗜铬细胞瘤肿瘤内儿茶酚胺浓度高,但排出少尿中vma与儿茶酚胺的比例高因为小肿瘤排出率高因此分泌未代谢的儿茶酚胺具有生物学活性并可产生临床表现,这类肿瘤往往在很小时即可诊断相反,对于能储存较多的儿茶酚胺的肿瘤,在肿瘤内儿茶酚胺即可转化为其代谢产物分泌有生物活性的儿茶酚胺少,因此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肿瘤就已经较大了解ca的合成及代谢过程将帮助我们对ca的生化来源物质组成及代谢产物有明确的认识其ca的合成代谢途径。
ca在体内是通过刺激受体而发挥作用的其相关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β及da受体(dac)各自又分为α1α2β1β2及dac1dac2受体各种受体受刺激时的生理反应(表2)。
(4)肿瘤产生的其他物质:嗜铬细胞瘤除能合成肾上腺素和ne外也能合成或分泌一些肽类物质并且这些肽类在循环中的水平也可增高,其中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心钠素(anp)、舒血管肠肽(vip)、神经肽y物质(npy)、生长抑素红细胞生成素及肾上腺髓质素(am)α-msh等,这些肽类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的机制不明似乎不是由于神经刺激所致,可能与嗜铬颗粒分泌通道的反射性活动增加有关这些肽类激素对临床表现有何影响也不十分清楚但有些肽类可以引起特殊的内分泌综合征如fthrp分泌可引起继发性的高钙血症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3.家族型嗜铬细胞瘤及其相关疾病
(1)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men-1,wermer综合征)中,嗜铬细胞瘤不常见。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men-2asipple综合征)则包括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旁腺瘤;约40%~50%的men-2a个体可发生嗜铬细胞瘤,其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增生,常为多发性双侧性的,肿瘤周围可有增生改变[弥漫性和(或)结节性增生],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罕见;肿瘤分泌的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故早期临床症状可不典型,仅有血液或尿生化的改变。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ⅲ型(men-2b)由神经节神经瘤表现型(类马凡体型,多发性黏膜神经瘤)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组成,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为40%~50%
(2)von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vonhippel-lindau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视网膜血管瘤、中枢神经血管网状细胞瘤肾癌肾脏和胰腺囊肿及多发囊腺瘤组成。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占10%~20%,常为多发性的,在不同家族中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不同在某些家族中可高达90%且其发生往往较早。
本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基本查清染色体3p25区含有肿瘤抑制基因(tumolsupprssorgene,tsg),由于tsg的突变或缺失可导致血管性肿瘤(良性)囊肿(肝、肾胰腺等)和囊腺瘤的形成。约70%的病人可伴有肾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瘤的外显率差别很大。但近年来有较多报道指出,本征易合并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ticsactumors)是耳鸣和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临床上,遇到家族性视网膜、脑组织的血管细胞瘤或多发性胰腺囊肿时要想到vhl综合征可能,但单凭附睾或肾囊肿不能诊断为vhl。对无家族史者,必须在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网膜和(或)脑组织血管网状细胞瘤时,或在具备一个血管网状细胞瘤伴一个内脏肿瘤时才可作出vhl的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tsg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或证明有3p25区的缺失存在凡家族成员都必须作dna或3p25区缺失的筛查试验,阳性携带者必须接受严密的追踪观察。
tsg基因(又称vhl基因)含3个外显子编码两种mrna约20%的病人用southerm分析可查出有生殖系突变(累及所有细胞)27%有无义突变或移码(frameshift)突变,vhl家族成员中阳性检出率约80%家族中患嗜铬细胞瘤者(vhl2型)约占7%~20%多数vhl2型家族中的vhl,基因为无义突变而vhl1型家族(不患嗜铬细胞瘤)的vhl基因为完全缺乏或部分缺乏(因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所致)。vhl的临床不均一性来源于基因缺陷和外显率的不均一性,有时还与肿瘤细胞存在嵌合染色体有关。
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起源于胚胎期的交感神经元细胞,经分化演变而成为交感神经节细胞及嗜铬细胞这些细胞的异常分化而形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瘤及pheo其分化及演变过程。
(3)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其他相关疾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有两种亚型(ⅰ型和ⅱ型)嗜铬细胞瘤只与ⅰ型有关,其发病率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人群中高低不一1%~50%在carney复合征中.常表现为有功能性的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另外在sturge-weber综合征中也常伴有嗜铬细胞瘤
yokoyma等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试验作为可疑患者的激发试验用于鉴别肾上腺肿块的性质。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中,3例阳性,3例阴性1例假阴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与24h尿儿茶酚胺测定和mibg相似而特异性均为100%阴性结果并非试验不敏感,而是疾病本身具有不均一的生物学特征所致曾认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可促进avp(adh)分泌但coiro等用20mg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次静脉注射未发现血浆avp有任何变化。hsu等发现,嗜铬细胞瘤(6/7)呈阳性反应,除血压升高外同时观察试验前后的血浆和尿儿茶酚胺变化更有诊断意义,但试验前应停用干扰ca分泌的药物。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