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是指快速、规则的心房电活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大小相等、频率快而规则(心房率一般在240~340次/min)、无等电位线的心房扑动波。
发病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心力衰竭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扑动者占0.8%~5.3%。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
2.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
3.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外科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糖尿病性酸中毒、低血钾、低温、缺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烧伤、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
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
症状
1.发作特点心房扑动大多数为阵发性,常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小时、数天。若持续时间超过2周即为持续性发作,又称慢性心房扑动。个别病例有达数年者。心房扑动也可由心房颤动转变而来。心房扑动如为持续性者,则大多变为慢性(永久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扑动也有部分可转为慢性心房颤动。
2.症状有无症状取决于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和心室率的变化。心室率的快慢与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有关,当房室传导为3∶1与4∶1时,心房扑动的心室率接近正常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症状可无或轻,仅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等;当房室传导为2∶1甚至达1∶1时,心室率可超过150~300次/min,血流动力学可明显受累,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眩晕、精神不安、恐惧、呼吸困难等,并可诱发心绞痛或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其是在初发时以及原有心脏病较严重者心室率增快更明显,并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体格检查
(1)心室率常在150次/min左右(2∶1房室传导),心律齐;当呈1∶1传导时心室率更快,心律齐;当呈3∶1或4∶1传导,心室率正常,心律齐;但当呈3∶1、4∶1又5∶1、6∶1等传导交替出现时,则心率虽不快,但节律不齐。此时听诊第1心音强弱不等、间隔不一,应与心房颤动鉴别。
(2)颈静脉搏动快而浅,其频率与心室率不一致,超过心室率。
(3)运动可加速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如由4∶1变为2∶1传导,心室率可增快并可成倍增加。当停止运动后,心室率又可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心率值。
(4)压迫颈动脉窦可抑制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使2∶1变为3∶1或4∶1等,心室率变慢。当出现房室传导不同比例时,心律可不齐。停止压迫颈动脉窦后即可恢复原来的心率。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