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淋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综合国外文献,诊断为幼淋细胞白血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脾大而淋巴结不大。
2、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通常大于100×109/l,其中幼淋细胞占50%以上。
3、幼淋细胞形态学特征为体积较大,胞浆嗜碱性,核圆,核仁清晰可见,核染色质浓密,核浆比例低。
4、免疫表型可分为b-pll和t-pll。
约3/4为b-pll,sigm及sigd高表达,cd19+、cd20+、cd22+、cd79+、fmc+;cd23+。cd5可为阳性。
t-pll的免疫表型为:cd2+cd3+cd7+;tdt-cdia-.约10%--20%cd4+cd8+,此种表型为t-pll所特有。
5、细胞遗传学:20%典型的b-pll发生t(11;14)(q13;q32),80%t-pll可出现inv14q(q11;q32).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检查
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象:就诊时患者常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一股低干1l0g/l;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x109/l。3/4以上的患者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高于100x109/l,骨髓为弥漫性幼稚淋巴细胞浸润;其他器官也可有累及。
2、患者常有低y球蛋白血症,1/3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为单克隆。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及疗效标准
【常规治疗】
患者就诊时多为病程晚期,需要治疗,自发缓解很少见。治疗指征包括:出现疾病相关的症状,脾肿大有症状者,进行性骨髓衰竭,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200x109/l。
一般首选烷化剂治疗。瘤可宁或环磷酰胺与泼尼松和(或)长春新碱联合有效率不到20%。采用治疗高恶性淋巴瘤类似的联合强化疗方案(如chop方案),约半数患者可达部分和完全缓解。但缓解期一般较短,长生存较差。嘌呤类似物2—cda和fludambine对pll常有效,但资料较少。有报道17例pll或cll幼淋样变异型采用fludambine治疗,剂量为30me/(m2?d),每4周用5天,3例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35%。使用fludambine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
戊糖抑制剂也有效,但不如fludarabine。20例pll患者用戊糖抑制剂(2—deoxyco?formycin)治疗,4nvg/(1/?d)x7天,静脉输注,3周用一疗程;后改为每2周用3个剂量,45%的患者可达部分缓解,无完全缓解者,中位缓解期为9个月。d—pll比t—pll有效率较高,缓解期较长(12个月)。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减少。
脾切除术可改善症状,但多较短暂。脾区放疗(10-16gy)主要适用于有脾区症状、而不适合化疗和(或)脾切除者。有报道。干扰素治疗pll有效,主要是降低血细胞,疗效不如化疗。
【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
1)症状消失,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2)血象:三系指数恢复正常:hb≧12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涂片中幼淋巴细胞消失。
3)骨髓象:恢复正常,幼淋巴细胞消失,淋巴细胞值在正常范围。
2、部分缓解脾、肝缩小50%以上,血象有二条以上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片中幼淋巴细胞减少50%以上。
3、进步体征有好转,血象有一、二系改善,血、骨髓中幼淋巴细胞有所减少。
4、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