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2015-12-09 放心医苑网 A +

(一)辨证选方

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配伍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或加用降香、郁金、延胡索、三七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力;以肝郁气滞为主者,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舒调气机。

2.痰浊内阻证: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药:导痰汤加减。方中以半夏、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枳实、南星行气除痰;甘草和中补土,方中可加炒枣仁、柏子仁、远志以养心安神。若痰浊郁久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心神不宁,可选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3.心胆气虚证:治法:益气养心,镇惊安神。方药:平补镇心丹加减。方中以人参、炙甘草、山药补益心气;生地、麦冬、天冬、当归补养心血;五味子收敛心气;肉桂配合上述诸药,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朱砂、龙齿镇惊定志。兼痰热上扰,头晕欲呕,心烦不安者,可加川连、胆星、半夏、竹茹以清热化痰;胆气虚怯,心神失养,彻夜不眠,头晕头痛者,加当归、丹参、白僵蚕、全蝎以补虚止痛;气虚不足,肢体乏力,自汗出者,加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以益气固表。

4.心脾两虚证:治法:补益心神,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再辅以木香行气,使之补而不滞。如见心动悸,脉结代,力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可选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心悸不安,善惊易恐明显者,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夜交藤以镇惊安神。

5.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前者偏于补益,清心作用较弱,适宜于心气不足,阴虚内热者。方中以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养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党参、茯苓补益心气;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朱砂镇心安神;后者重在清热,滋阴作用不强,对阴虚不甚而心火内动者较为适合。方中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黄连清心泻热;朱砂镇心安神;甘草调合诸药。兼有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心阴虚而神情焦虑,烦热不宁者,可酌加珍珠母、琥珀粉以镇静安神;盗汗较甚者,可加丹皮、地骨皮、浮小麦、糯稻根以收敛止汗。

6.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惊。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方中以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惊。可加人参、肉桂温阳益气。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汗出肢冷,面色青紫,喘息不得平卧者,可冲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二)中成药:

1.活心丸:4粒,每日三次,适用于心脉痹阻。2.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三次,用于胸闷、心痛者。3.甘麦大枣汤:五味子10g、枣仁12g、麦冬20g、浮小麦30g、大枣30g、党参30g,水煎服,对心悸不安喜悲欲哭者有效。4.麻黄细辛汤:麻黄9g、桂枝8g、北细辛5g、炙甘草5g、制附片20g、补骨脂20g,用于心悸怔忡心动过缓。5.万年青根:成人用于品或鲜品30-40g,水煎成50ml,分三次服,用于心动过速型心悸。6.补骨脂:30g,水煎服,用于心动过缓型心悸。

(三)针灸

体针:取内关、神门、三阴交或心俞、巨阙、神门、内关,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2.耳针:取穴神门、心、交感、皮质下、小肠,可针刺,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敷。

(四)气功疗法:

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本病有一定效果。原有数据库资料》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刺激,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外邪侵袭,注意饮食清淡。此外,本病治疗取效后,不宜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复发,并加重患者的顾虑,甚至丧失信心,一般应维持治疗2-3月以上,以后可逐渐停药观察。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