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分为缓解期的治疗和急性期的治疗。在缓解期和急性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各有不同。
一、在缓解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为
在这个时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为是防止肺心病发展。治疗上主要镇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其次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如核酸酪素注射液(或过期麻疹减毒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和(或)雾化吸入,每次2~4ml,每周二次,或核酸酪素口服液10ml/支,3次/d,3~6月为一疗程。气管炎菌苗皮下注射、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脂多糖肌肉注射、人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口服等。也可以适当进行长期氧疗。
二、在急性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为
1.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可选用青霉素160万~600万u/d,肌肉注射或庆大霉素12万~24万u/d,分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需观察2~3天,如疗效不明显可考虑改用其他种类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2~6g/d,羧苄青霉素4~10g/d、林可霉素1.2~2.4g/d等肌肉或静脉滴注或羧胺苄青霉素2~4g/d,分次口服。头孢噻吩、头孢羧唑、头孢哌酮2~4g/d,分次肌内注射或头孢环已烯同量分次口服也可选用。但切不可不必要地频繁调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红霉素加氯霉素;苯唑青霉素或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绿脓杆菌感染,可用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甲羧肟或加丁胺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联合应用。除全身用药外,尚可局部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注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要防止真菌感染。一旦真菌已成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调整或停用抗生素,给予抗真菌治疗。
2.气道通畅:除用抗生素控制气道炎症外应选用以下措施保持气道通畅:
①应用皮质激素:急性期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渐改为口服泼尼松或吸入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每天800~1000μg为宜。
②祛痰药: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如溴己新(必漱平)、n-乙酰半胱胺酸羧、甲司坦(羧甲基半胱胺酸),可溶解黏液胰脱氧核糖核酸酶,a-糜蛋白酶等可稀释脓痰使之便于咳出。
③湿化气道:除保证血容量纠正脱水外,应注意气道湿化。神志清醒者可选用超声雾化,对建立人工气道者间断向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每次2~5ml每天量<250ml为宜。
④解痉药:常用氨茶碱不仅能使气道平滑肌舒张,还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中枢及增强膈肌肌力作用。
⑤排痰:鼓励患者多变换体位,用手叩背,促进排痰。也可用细导管插过声门,吸痰必要时以纤支镜插入气管,行气道冲洗术或气管切开吸痰及机械通气。
3.控制心力衰竭轻度心力衰竭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较重者加用利尿剂亦能较快予以控制。
①利尿剂的应用除个别情况下需用强力快速作用制剂外,一般以间歇、小量交替使用缓慢制剂为妥。因此,应用双氢氯噻嗪、丁苯氧酸、速尿等排钾药物时,应补充氯化钾或加用保钾利尿剂如氨苯喋啶或安体舒通等。中草药如复方五加农汤、车前子、金钱草等均有一定利尿作用。
②在呼吸功能未改善前,洋地黄类药物疗效差,使用时剂量宜小,否则极易发生毒性反应,出现心律失常。口服洋地黄类的剂量,通常采用每天口服地高辛0.25mg一次给药法。应用小剂量地高辛后,心力衰竭未能满意控制时,可加用卡托普利25~75mg/d,分次服用。
③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用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或再加入肝素50mg缓慢静脉滴注1次/d。此外如消普钠、消心痛、硝苯吡啶、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均有一定疗效。
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短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抢救早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有一定作用。通常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后者亦可静脉推注,病情好转后2~3天停用。如胃肠道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应十分慎重。
以上就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给大家提供的一些参考,由于此病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情况,所以患者朋友在做治疗是应积极配合医生。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