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抑郁症

抑郁症应该如何治疗?

2015-11-27 放心医苑网 A +

一.药物治疗:

抑郁发作往往有复发倾向因此治疗目的有二: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

1.药物选择:

抑郁病人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如自杀观念强烈应果断实施电痉挛治疗得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维持和巩固。

目前仍把tcas作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其次可考虑maois。

各种tcas总的疗效不相上下有人认为叔胺类比仲胺类更有效因在体内既有叔胺类母药又有药理活性的仲胺代谢物但未能得到证实临床可根据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病人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咪嗪类的丙咪嗪和去甲丙咪嗪替林类中的普罗替林镇静作用弱适用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病人替林类的阿密替林二苯并卓类的多虑平镇静作用较强可能更适用于焦虑激越和失眠病人tcas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较大多虑平去甲替林和四环类麦普替林相对较轻。

maois对非典型抑郁效果较好对伴有明显焦虑惊恐症状者可能优于tcas新一代可逆性mao一a抑制剂(rimas)如吗氯具胺既保留了老maois的抗抑郁效果又避免了老maois的常见毒副反应。

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种类很多以选择性5一ht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应用较广目前其疗效虽未超越老的tca但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较轻病人耐受性较好适用于合并躯体病心血管病和老年病人因副作用较轻安全性能较好有利于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国内临床上已渐成为一线用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双相抑郁的治疗基本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病人用抗抑郁药可能转为轻躁狂故常将抗抑郁药和锂盐合并应用。

精神病性抑郁单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不理想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必利等。

3.疗程和剂量:

治疗的成功除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外疗程和剂量至关紧要常见的错误在于对抑郁症的复发和自杀危险性认识不够因此常常剂量低疗程短。

抑郁症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期治疗):

(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治疗期: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的继续治疗期;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约需4~9个月如未完全恢复病情易反复;

(3)防止复发为目标的预防性治疗期后两期不易截然分开常统称为维持治疗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维持治疗:

①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

②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两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两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二.认知治疗:

6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抑郁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抑郁病人对自我周围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由于认知上存在偏差无论对正负事件都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治疗目的在于让病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推理模式从而主动自觉纠正之疗程12~15周疗效与药物比较无明显差异如结合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认知治疗。

三.另辟蹊径:

1.电痉挛疗法

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激发中枢神经系统放电全身性肌肉有节奏地抽搐此法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你几乎不会感受到痛苦它能使抑郁症状和抑郁情绪迅速得到缓解总有效率可达70%-90%。

通常电痉挛疗法进行完之后常常还要继续进行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2.替代性疗法

对于传统西医不能治疗的抑郁症可以使用替代性疗法包含从饮食运动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手段包括针灸意向引导瑜伽催眠草药按摩放松疗法香料按摩疗法脊柱指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单独使用替代性疗法只能对轻度抑郁症有作用对重度抑郁症效果并不明显。

3.实验疗法

实验疗法通常不是由医生进行的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未得到证实。

穿颅磁刺激疗法即tms——由于大脑中的神经传导是需要电流的改变穿颅磁刺激就利用这个特性以一种非侵入性无痛且安全的方式利用金属线圈直接对脑中特定区域发出强力但短暂的磁性脉冲在人脑的神经线路上引发微量的电流目前未发现对治疗抑郁症有副作用且前景广阔。

4.女性荷尔蒙补充疗法hrt

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比男性高女性经前产后绝经后体内激素会发生变化导致心情变化常会引起经前综合征经前不悦症产后抑郁症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更年期症状如盗汗热潮红荷尔蒙补充疗法本身也可能引起抑郁症如果你曾经患过抑郁症在考虑使用这种疗法前应告诉你的医生。

5.反射疗法

反射疗法是由其实施者对患者手脚固定部位施加压力的一种技术反射论者认为人体有自身修复功能手脚中的神经和身体其他部位相联系通过刺激手脚一定部位就可以通过反射原理治疗疾病。

6.运动疗法

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情绪使你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韧性从总体功能上来讲运动疗法安全有效而且简单易行但进行新的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同你的医生商议。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