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胰腺炎

保护胰腺十一条 浅谈胰腺炎恢复期饮食

2015-11-23 放心医苑网 A +

胰腺炎是人们常见的疾病,它不但体现着人们的健康的问题,还影响了大家的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面对这样的疾病,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胰腺炎的一些基本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护胰腺十一条

胰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保护不当常会导致胰腺炎这样的疾病,那么为了预防胰腺炎,保护胰腺,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十一条预防措施。

1.有胆石症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2.即使不是因胰腺问题而到医院作B超、CT或腹部平片检查,也应顺便检查一下胰腺是否正常。如果怀疑胰腺有问题,应作胰胆管造影检查。

3.胆囊、胆管有炎症者,应进行及时、足量的抗炎、利胆治疗。

4.胆道或肠道有蛔虫者,要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5.不饮酒或少饮酒,尤其不要饮用高度白酒。

6.不可暴食,特别是不应一次进食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

7.采用胃镜或钡餐造影检查十二指肠肿瘤、息肉、炎症或畸形等病变者,若发现其病变与胰腺炎发病有关,应及早治疗。

8.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及早、彻底治疗可能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肝炎、败血症、肠病毒感染等。

9.降低高血脂,积极防治动脉硬化。

10.谨慎用药。激素、双氢克尿噻、硫唑嘌呤、雷米封、消炎痛、雌激素等药均可以诱发胰腺炎。

11.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注射药物时,要严格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和注射时的压力,术后要对病人严密观察。

浅谈胰腺炎恢复期饮食

所谓胰腺炎恢复期(即化验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稍有不适),可进食无油之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菜汤及藕粉等。

以后逐渐改食纯素之半流饮食、软饭等。饮食要少吃多餐(每日6-7餐),避免病情复发。

通常急性发作以后,总要有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禁止吃油腻的食品,蛋白质的量,能量的掠取也要有所控制。然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任何最佳治疗都不及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特别是有胆道疾病的患者,更应注意饮食清淡,禁止饮酒。出院后患者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禁酒及绝对禁止暴饮暴食

由于饮酒和暴饮暴食均会引起胰腺分泌旺盛,胰液排泄障碍,胰腺血液紊乱和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

故慢性胰腺炎病人应禁酒、禁暴饮暴食,刺激性及辛辣食物;以防急性发作,这往往是部分病人不在意的事情。

2.禁高脂肪饮食或限制脂肪摄入量

每天控制脂肪在20-50克以内,稍有症状则要进食纯素餐,以防疾病复发。长期限制食用脂肪,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之补充,如胡萝卜、菠菜、西红柿等。

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宜适当多吃,但每顿不能过饱,吃七、八分饱即可,饮食中宜少吃煎炒,多吃蒸炖,以利消化吸收。

盐也不宜多,多则增加胰腺充血水肿,故以淡食为好。蔬菜可多吃菠菜、青花菜和花椰菜、萝卜,但须煮熟吃,将纤维煮软,防止增加腹泻。一些如:花生、核桃、油酥点心之类的忌食。

3.养成有规律之饮食生活习惯

注意不吃刺激胃液分泌之食物(如酸辣食物),糖分在胃中停滞的时间最短,不会使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过多,从而减轻了胆囊和胰脏的负担。

但是,过量摄取果糖或白糖也可能导致肥胖,促使胆固醇的合成,容易并发糖尿病。因此,水果应适当少吃。水果可选桃子、香蕉等没有酸味的水果。

易产气使腹胀的食物不宜吃如炒黄豆、蚕豆、豌豆、红薯等。另外,碳酸饮料(如可乐)会在肠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导致胰腺炎的发作。

4.给予以维持标准体重和工作量所需之热量

总之,逢年过节都是胰腺炎的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饮食平衡,避免暴饮暴食、饮酒、饮食不宜刺激及油腻,警惕胰腺炎发作。

急性胰腺炎

我国的胰腺炎的发病率比国外的低,这是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

造成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酗酒、创伤、胆道疾病等等。国外引起胰腺炎的原因主要为酒精中毒,而我国与此不同,主要是由于胆结石致胰液引流不畅、反流而使胰腺发炎。

暴饮暴食也是急性胰腺炎的另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暴饮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酒精直接刺激胰液分泌,酒精进入十二指肠会引起乳头水肿和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于是没有“出路”的胰液对胰腺进行“自我消化”;合并胆石症者也可因胆汁反流或是胰液“出路”不畅发生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发生急性胰腺炎患者,绝大多数有暴饮暴食的经历。

因此,不论何时都要荤素搭配,饮食合理。其次还有高脂血症、高钙因素、创伤因素、缺血因素及药物等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综上所述,要想预防胰腺炎,最主要还是要针对其致病原因,少饮酒、预防或及时治疗胆道疾病、避免暴饮暴食以减少胰腺负担、避免外伤等等。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