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因为病情发作需要住院治疗者,平均每年住院1—2次,每次花费1万多元。如果需要急诊抢救时,放一个支架的花费是3万—6万元,做一次心脏搭桥手术更是高达六七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中,还有另外一组惊心的数字——2006年仅中国100张床位以上医院采购心血管药品的总额就达154。12亿元。难怪许多心内科医生形象地描述成:“心脏病人的身体里就像跑着一辆桑塔纳”。
“可喜的是,”霍勇接着对记者说,“随着心脏病危险因素不断被认识,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研究数据表明:戒烟,可以减少30%—4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控制血压,能减少10%—2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调节血脂,可以减少3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曾指出,如果把预防工作做到前面,就会产生花1元钱省下100元,甚至1000元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以一位患者为例,请心脏专家们对他的预防措施给以具体指导:詹先生,41岁,业务经理,血压150/95毫米汞柱。平时不太做运动,体形偏胖,口味重,吸烟10年,15支/天。化验显示,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说:这位患者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首先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等,如果坚持1个月仍无改善,需加用药物控制。
1 立即戒烟最省钱
吸烟可以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要比平常人高很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说:“很多患者不到50岁就患上了心肌梗死,他们血压不高,血糖也不高,甚至也没有肥胖,唯一的解释就是大量吸烟。
冠心病患者如果戒烟,死亡率可以降低36%,如果服用他汀等药物降低胆固醇,死亡率可降低29%,如果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类药物控制血压,死亡率可以降低23%,比较起来,如果冠心病人想降低死亡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戒烟。”因此,众多心血管专家一致呼吁:“戒烟,是冠心病患者摆脱死亡的最有效方法,是高危人群预防冠心病的最经济方法。”
研究表明,戒烟后心血管系统可以逐渐发生“好”的变化,有些反应甚至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具体来说,从吸最后一支烟起,20分钟内血压下降,体温、心率恢复到正常;24小时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开始降低;1年内,冠心病的风险即可降低50%;戒烟15年内,冠心病的风险可以最终降低到与不吸烟者相似的水平。
陈韵岱说,除此之外,吸烟还与很多疾病有关,例如众所周知的肺癌等;二手烟对吸烟者家人、同事的危害也越来越受重视。所以,戒烟节省下来的经济开支不可小觑。
2 日行一万步,血管不易堵
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降血压、升高好胆固醇,是保持心脏健康的“必修课”。陈韵岱建议,年轻人可以选择剧烈一些的有氧运动,如器械、游泳、跑步、打球等;老年人剧烈运动易伤关节,可以选择走路。美国心脏协会在给心血管病人关于运动的建议中,特别重视走路的作用,因为走路简便易行,随时随地可以开展,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非常经济。
陈韵岱特别强调,做运动不仅要保证运动量,还要兼顾运动的持续时间,每天都运动当然最好,但大多做不到,因此可以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在患者戒烟的过程中,由于零食摄入量可能会增加、机体代谢减慢,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发胖,此时配以适当运动尤为重要。
胡大一教授就是“日行万步路”的长期坚持者,他天天带着计步器,每天走1万步路。胡教授建议大家,每天最好健走6000步以上,每次至少坚持走30分钟,这样才能达到更加有效的健身目的。
3 省油,省盐,省药钱
在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都与饮食有关,所以,陈韵岱说,要想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不仅要“迈开腿”,还要“管住嘴”。
首先是限盐。高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已得到明确证实,遗憾的是,目前全国平均食盐日摄入量为13。9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5克的标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高血压发病人数达1。6亿,每年净增300万,治疗耗资年均300亿元,而进一步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更是耗资3000亿元。上面这位患者口味偏重,摄盐量可能超标,应该至少控制在每天6克以下。
其次是控制食量。每顿饭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尤其是晚餐,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还有利于患者的血糖平稳。
最后是保持低脂饮食。该患者的血脂化验显示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已经属于高脂血症,应该调整饮食,避免油腻的食品,少吃动物内脏等。
4 平时吃好药,省去抢救钱
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正常人高4倍,血压每升高20/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即增加一倍,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许多病人就是从高血压开始,经历了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进而到心力衰竭、死亡的过程。因此,应从第一个环节开始控制好血压,打断“心血管事件链”。
霍勇说,这位患者已经患高血压病、高血脂,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如果1个月后血压、血脂仍然偏高,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要强调的是,服药的患者切不可自行停药。一方面,停药会加快疾病的进展,持续性高血压、高血脂会导致心、脑、肾的损伤。这不仅使身体受到更大的伤害,还需要用更多的药物去应对身体的新问题。一旦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抢救及时的患者得花去一大笔抢救、住院的费用,若不及时就可能失去生命。而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上规律服药,病情稳定后还可以逐渐减少服药剂量,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陈韵岱也说,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还应该坚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发展。
“虽然近些年国内健康教育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疾病的知识还不是很清楚,在对治疗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不能面对患病的事实、不愿意去医院就诊、拒绝接受治疗、害怕吃上药就停不下来、病情稍有好转就随便停药等,这些做法都会对疾病的进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陈韵岱感触颇深地说。
5 复查的钱不能省
陈韵岱也说,上面这位患者41岁,正是工作忙、压力大的时候,感觉自己年轻、身体能扛,就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复查,但是悲剧往往就容易发生在这个人群中。虽然目前先进的手术方法可以挽救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但是花费会很大。有心脏病倾向者,接受相关检查并及时与心脏专科医生交流,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使得冠心病的危害逐渐减弱。在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发作而初次去医院抢救的患者中,大多都曾有如下偷懒的经历:觉得去医院看病费时、费力、费钱,就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心脏方面的知识,自己选药吃。
对此,霍勇强调,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而不是轻信小广告,自己乱用药。首先,有些人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吃药,乱吃药不但是一种浪费,还可能会导致新的身体损害,无疑又增加了一笔医疗开支。其次,因为用药不合理延误了病情,失去了最经济的治疗时机,到时只能采用花费较高的手术治疗了。最后,通过定期复查,医生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调整用药种类和药量;如果病情加重,可以及时发现,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