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玻璃体混浊可因邻近组织发炎,炎症产物进入玻璃体;也可因高度近视,老年玻璃体液化,收缩或出血以及肿瘤,异物、寄生虫而引起不透明体出现,均称为玻璃体混浊。
二、临床表现
1、生理性混浊。玻璃体并非完全透明,屡有胚胎期残留细胞或纤维投影于视网膜,自觉眼前有点状,条状或蝇翅状飘动小黑影,不影响视力,称为生理性飞蚊症,不需要治疗。
2、炎症性混浊。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视乳头炎或眼内炎都会引起玻璃体炎,玻璃体出现炎性渗出物和白细胞,呈小团块,絮状,或灰白色膜状混浊。
3、高度近视性混浊。眼轴拉长伸展过程中,引起玻璃体纤维断裂溶解,视网膜变性萎缩,增殖肥厚,影响正常代谢,玻璃体液化混浊。
4、积血性混浊。眼周围组织外伤、炎症、肿瘤、视网膜破裂及血液病等,均可致玻璃体积血。血细胞及血细胞崩解产物,出血机化物都可形成混浊。
5、眼前有点、片、网状或大块的漂浮物,随眼球而运动,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或增多,严重影响视力。
三、治疗
1、病因治疗,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如玻璃体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
a、如透明质酸酶150单位,溶于约0.5毫升的生理盐水中,球结膜下注射;1支溶于2毫升生理盐水中,肌肉注射。
b、α―糜旦白酶0.5毫克,溶于0.5毫升生理盐水中,肌肉注射等。
c、氨肽磺眼药水,1日3次滴眼,1次1滴;严重玻璃体混浊,陈旧性玻璃体出血,视力严重障碍,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做玻璃体切割或置换术。
四、预防与保健
各种眼及全身病皆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炎症,出血等引起玻璃体混浊。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减少眼外伤造成眼内出血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