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伴阿托品过量致中毒性脑病一例推荐到首页 □张泉三陈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年第03期1/2页12
患者,女,22岁,因服“快杀”(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0d于2005年7月26日入院。2005年7月17日患者自服“快杀”约70ml后3h送当地医院急诊室就诊,当时给予阿托品治疗后患者烦躁、意识模糊且渐进性加重,于7月26日转入本院(其间共用阿托品930mg)。
人院时查体:T37.5℃,BP120/80mmHg,R20次/min,P140次/min。神志模糊,查体欠合作。颈软无抵抗,瞳孔直径5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簟P穆善耄HR140次/min,无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一)。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RT11×109/L,Hb110g/L;血生化正常;血胆碱酯酶5200U/L(正常值4600~12900U/L)。胸片未见异常。
入院后加强利尿、脱水、维持水电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一周后神志转清,但言语欠清晰,视物模糊,四肢不自主运动。颅脑CT示双侧基底核边界不清,双枕叶密度低。1年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讨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与有机磷中毒相似,主要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但其抑制作用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有不同之处,即它不需要代谢活化可直接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疏松的复合体――氨基甲酸化胆碱酯酶,可水解,因此在治疗上应用阿托品毋须“阿托品化”。本例患者就诊时误以“有机磷中毒”给予过量阿托品治疗。至于出现迟发脑病目前尚未见报道,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推测可能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时间长或(和)阿托品过量造成脑组织损伤有关。
本文原文1/2页12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