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Barrett食管(BE)的概念,经历了先天性胃上皮化生、胃柱状上皮衬覆的先天性短节食管、病变长径在3cm以上的法则、特殊的柱状上皮及短节段BE等不同描述,目前概念基本趋同,泛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GEJ)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鳞状上皮被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情况,即BE病变必须是在胃食管交界线以上,出现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这一新的定义包容了短节BE,同时将与癌变关系密切的肠上皮化生才定义为BE,提出了BE属于癌前病变的概念。本病病因未明,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GERD)、裂孔疝。反流的各种成分,包括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E。本病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过去因为概念不清,GEJ定位不明确,临床上常只将GEJ近端的桔红色岛状黏膜才定义为BE,因此文献中报道的检出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