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Keloid『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瘢痕疙瘩为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有色人种较易发病。『原有数据库资料』瘢痕疙瘩发生于有瘢痕体质的人,由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而引起的结缔组织良性增殖。『原有数据库资料』有瘢痕体质的人,由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而引起。搔抓、种痘、卡介苗接种、局部注射、手术、外伤、烫伤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本病。『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胶原纤维致密增生,纤维束增粗,可呈透明化,浅层胶原束与表皮平行排列,其下方胶原束则互相交织成漩涡状;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稀少;邻近附属器萎缩或消失,被推向外周。『原有数据库资料』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聚集紧密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增殖。『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好发于胸骨区,亦常见于肩部、面部、颈部、耳部等处。皮损初起为小而坚实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而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多无自觉症状。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在创面愈合后1-2月左右发生。因损伤的部位和大小、形状不同而表现为点状、条状、片状和其他各种不同形式,高出皮面。新损害鲜红而较柔软,较老的损害色暗红而坚硬。边缘常有蟹足样增殖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奇痒、刺痛。『原有数据库资料』在活动部位可因瘢痕收缩而产生功能障碍。在面部如发生在痤疮后则造成美容和心理上的问题。『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坚硬红色、暗红色丘疹或斑块,表面光滑。在原损伤部位(超出原损伤部位)或正常皮肤上。(二)胸前区多见。(三)无自觉症状或痒、痛不等。(四)组织病理:胶原纤维致密、透明化。『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应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鉴别,后者一般不超过原损伤范围,无蟹足状伸展,皮损经一至数年后可变平。『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需与肥厚性瘢痕鉴别,后者发生于创伤或疾病的基础上,局限于原有创伤部位上,而瘢痕疙瘩,其活动的边缘犹如树根状向外生长。『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X线照射。(二)皮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氢化泼尼松或得宝松。(三)0.05%维甲酸霜外用。(四)切除+X线照射。『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本病治疗较困难,部分患者于治疗数年后仍可复发。早期皮损可选用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有效,但应避免局部皮肤萎缩;也可手术切除后配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放射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霜可缓解症状。『原有数据库资料』小的瘢痕疙瘩可在损害内注射曲安西龙(去炎松),或放射治疗(X线或核素),或切除后用放射治疗,也可采用激光切除。面积大的可采用音频电疗。1.高世明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10532.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933.原有数据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