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在口腔颌面外科误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方美珍 潘劲松 宋萌 刘世勋 文章来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10-209:50:00 【博客】【论坛】【投稿】【打印】【关闭】(2)鼻咽癌由于其生物学行为的特点,往往以上颈部出现肿块来诊为多,上颈部实质性肿块除淋巴结核、神经源性肿瘤外,则应考虑转移性肿块可能。口腔、口咽、甲状腺等器官的恶性肿瘤可出现上颈部转移性肿块,但口腔、口咽部的恶性肿瘤大多先有明显的原发病灶,然后才有颈部肿块,而甲状腺源肿瘤的上颈部转移性肿块机率较低,因此上颈部出现无炎症史的,无其它主诉的肿块时,应该考虑鼻咽部肿瘤的转移灶。Balm等[2]对109名鼻咽癌患者分析发现62名首发症状为颈上组淋巴结肿大。樊忠[3]等报告鼻咽癌有60%~80%的早期颈转移率。卢泰祥[4]报道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有两种方式:大部份是通过侵润咽旁茎突后区,直接产生同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少部份可以无咽旁茎后区浸润而沿鼻咽淋巴引流首先产生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继而产生同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3)鼻咽癌少数病例在半颈或全颈淋巴结受累后,局部淋巴管堵塞,或经过放疗,颈部手术使淋巴管被堵,导致逆行性淋巴转移,累及耳前、颏下、颌下淋巴结,或侵犯皮下淋巴管形成皮下结节与桔皮样改变。少数病例肿瘤侵犯鼻腔,翼腭窝及其佗邻近组织时也可出现相关淋巴结的转移。鼻咽癌偶尔亦转移至腮腺包膜内淋巴结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上易误诊为腮腺肿瘤[5~7]。本文收集的病例均非常规的鼻咽癌颈淋巴转移途径,颏部出现转移性肿块,拟为通过鼻―口―颏部浅淋巴结途径是罕见的转移途径,容易被忽视。在颌下区、腮腺区出现的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灶往往在腺体边缘区,与腮腺、颌下腺恶性肿瘤均发生在腺体实质内的原发性肿瘤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临床检查上必须予以注意,因为这两组腺体边缘均与颈深上群淋巴结相邻,不应只注意腺体疾病,而疏忽癌瘤的转移。因此,当我们排除口腔癌、口咽癌后,还必须考虑鼻咽部的原发灶。
(4)相当一部分鼻咽癌病例,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尤其颅底型(浅叶神经型)更不易被觉察。本组病例1、3、6,鼻咽部均无明显肿瘤病灶,经反复活检才得以证实。因此一旦出现颌下、腮腺区、颏下的转移性淋巴结肿瘤,在排除口腔、口咽癌后必须作鼻咽部细微检查(鼻咽纤维镜)及活检。而CT、MRI具有高分辨率,能较早地显示鼻咽癌向四周扩展的范围和较早显示颅底骨质破坏的情况,对确立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EB病毒血清学诊断也作为鼻咽癌诊断的重要指标。对经多次的鼻咽部组织阴性者,也应及时进行颈部肿块包括颏下、颌下肿块的组织学检查,要认识到这是一项很关键性的、能解决临床难题的措施。
对于颈上部出现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增大迅速而鼻咽部又难以确诊的病例应该及时作冰冻的组织学检查,阳性将及时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这既能及时清除迅速发展的病变,也很有助于原发灶的发现。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12
责任编辑:姚红祥
上篇文章:大鼠舌癌变细胞分化异常的表型特征――角蛋白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