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足从小开始
本期专家
吴昆英,中山大学医学院假肢及矫形特聘专家及兼职教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名誉教授、中国康复器具协会足部辅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取得英国义肢及骨科矫形学学院授权院士技术职称。
上周我们做了一个“‘白饭鱼’不能当运动鞋”的报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在询问中,很多家长对扁平足普遍表示出担心与焦虑:我的孩子2岁,脚丫胖乎乎,脚板却是平平的,是不是扁平足了呀?其实,孩子的这种现象并不是扁平足,家长不用担心。这一期,我们就再来关注一下扁平足这个话题,探讨一下什么才是扁平足,如何有效地预防扁平足。
儿童扁平足不用太担忧
人类是唯一具有足弓的动物。足弓支撑起全身的重量,减少运动对大脑的震荡,使大脑发达,有“天然减震器”之称,对保护大脑、脊椎、胸腹器官具有重要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扁平足并不一定都是一种病症,家长不用太过于担心,它是要分阶段来看的。
我们知道所谓扁平足主要是站立时没有足弓位,其特征表现于足弓越低,舟骨会越凸出及向下,一般有后足外翻,在国外,一般称之为DuckFoot,也是我们常说的平底足或鸭母蹄,广东话通常称之为鸭屎蹄。而扁平足又分为假象扁平足、还原性扁平足和结构性扁平足。
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足部都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演变,在我们1-4岁时,基本上都是扁平足。不过是假象扁平足。因为此阶段,儿童足部比较幼嫩,足弓被厚厚的脂肪所遮盖。所以家长不需要担心。
414岁是预防扁平足黄金期
4岁以后,大多数儿童的足部发展成了还原性扁平足。这是由于孩童的足部筋腱尚在发展,而往往此阶段出现不同的足印,如严重扁平足、中度扁平足、轻度扁平足及标准足。到了14岁,其足部成长变化就不会那么明显,已逐步接近成人的足部。
而结构性扁平足为足部骨骼结构缺陷所致的站立时没有足弓位,一般较难矫正,须到医院治。
因此,提醒各位家长:4岁至14岁是预防扁平足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要做好小朋友的足部护理,一旦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形成结构性扁平足日后就很难矫正了。
■预防措施
专家指出,孩童的足部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只要我们了解其变化规律,并在黄金时期给予有效的干预照顾,就可以避免减少发生后遗症的机会。
干预方法有
一、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家长应留意小孩保持适当的坐姿,避免双膝内向、外向W形或跪坐姿势。
二、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弹跳性运动、抓趾运动、足尖运动、拉小腿后肌运动及手力按摩运动。
三、穿着合适的健康鞋及足弓垫,并且从小开始定期做足部检查,了解足部情况再因应结果选择处理方法。
四、定期检查:有助于我们了解足部的情况和根据足部的情况执行相应的处理方法。
五、选一双健康的鞋。
■自我判断
还原性还是结构性的扁平足?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进行初步的自检:就是让小朋友双手扶墙,用足尖站立,足弓位呈弧形,即为还原性扁平足,呈直线,则是结构性扁平足:如果自检结果是结构性扁平足建议最好到医院复查确认一下。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的是,有时孩子走路姿势不对或经常摔跤,不是他不想走好,或他想摔跤,而很有可能是他足部扁平导致的。因为,扁平足会造成儿童有八字脚、后足外翻或X形脚,这样走路,即便是大人都是容易摔跤的。
观察孩童是否有扁平足,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小朋友在家中就可以检测,首先将一张报纸平放在地板上,小朋友先将双脚放在水盆里弄湿后,再将双脚踩在报纸上,就能显示及了解足印了。
■相关链接
如何给孩子买一双合适的鞋?
由于四岁后的小孩足底脂肪开始慢慢消失,足弓渐渐形成,但足后跟仍然呈外翻状态。因此,此阶段的小孩在挑选鞋子的时候,应注意鞋子是否具备以下功能
坚硬后跟杯:用以稳定后跟,减少步行时的外翻幅度。
足弓承托:用以承托尚在发育的足弓,减少其下陷恶化的机会。
不同幅度的前足围度:用以配合儿童不同的肥瘦脚形,减少足部压迫或过松的机会。
定型中底:用以稳定鞋形,减少其变形的机会,更能承托小童的体重。
吸震、耐磨鞋底:提高鞋的缓冲作用及耐用程度。
中筒设计:进一步稳定足后跟,能更好地控制后足外翻的幅度。
孩子的鞋不是越大越好
有些节俭的妈妈因为小朋友的脚长得快,在给小朋友买鞋时都喜欢买大一码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这两种做法对小朋友的足部发育都是不利的。穿大一码鞋,由于鞋子太大,不能固定住小朋友的脚,容易造成孩童跌倒。给孩子买鞋大小应以孩子的小脚穿入鞋中略有一指的松动即可。另外买儿童鞋也非越软越好,鞋面要软,但是要有坚硬的后跟杯,这样才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小脚。
●本报记者黄河方实习生温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