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和毛皮兽共患的慢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病呈周期性弛热或长期波状热,妊娠母狐发生流产,或产弱小仔狐,周龄内仔狐死亡率高。个别公狐出现睾丸炎,配种能力下降。病原:本病是由于布氏杆菌属的羊型、猪型、牛型病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体长1-2微米,宽0。5微米,是不会运动、不产生芽孢的球杆菌。在较陈旧的培养基中,有时一端膨大呈棒状,因此,有些学者把它列为杆棒状杆菌属。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本外能保持很长时间仍具有传染性。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水中国存活六至一百五十天,在湿润的土壤中存活七十二天至一百天,在污染的皮张内可存活三至四个月,在粪便中,存活四十五天,在尿中右存活四十六天,在污染的衣服上,能存活15-30天,在咸肉内存活四个月,在冻肉内可存活五个月以上,在乳制品内存活十六天。但该菌对湿热特别敏感,55摄氏度二小时,70摄氏度五分钟被杀死,煮沸可立即杀死。对一般化学药物抵抗力也较差,1%-2%甲醛溶液三小时杀死,5%新石灰乳液二小时内杀死,1%-2%甲醛溶液经三小时杀死,5%新石灰乳液二小时即可杀死。
症状:银黑狐人工感染,潜伏期为四至五天,潜在经过是毛皮兽患此病毒的主要特征。母狐主要表现是流产、体温呈弛张热或波状热、或产弱小仔狐,食欲下降,个别的出现化脓性结膜炎。有的公狐出现睾丸炎,配种能力下降。诊断:患病狐缺乏特征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亦不明显,因此,细菌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可是病狐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凝集反应来检查出阳性者。防治: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应通过血清检查,并结合冬季取皮,对阳性狐进行淘汰,自群净化。预防本病,要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严禁有布氏杆菌病的动物进场。不喂不明来源的生肉类及牛羊下水,如喂一定要高温处理后再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