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当雷锋了,唐莉在搞地下工作,巴特尔在卖臭豆腐……除了代言之外,触电成了体坛潮流。
触电总比代言好多了,起码不用担心像侯先生那样深陷代言门。代言靠的是产品质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得看别人脸色;触电靠的是自身实力和资质,你好,我也好,多惬意。全国武术冠军的李连杰,触电《少林寺》然后一发不可收,打着打着就打入好莱坞,打着打着就打出了亿万身家,触电然后来电,这种转型或许是所有体育明星们梦寐以求的华丽转身吧,比移动的来电转移高明。
自从文体不分家,体育明星转型为娱乐明星或者偶尔客串娱乐圈,总归是一件娱己娱人的好事。您可以指责围棋美女唐莉在《敌营十八年》中的生涩演技,也可以为田亮的雷人版雷锋而不屑,更可以因篮球名将巴特尔在《十月围城》中的小贩造型而哑然,但触电比代言更好的一点就是,演戏就是演戏,你可以看不起他饰演的人物,不能因此指责他的为人。角色是虚构的,人可不是。触电比代言的风险性更小,因为他们都有付出,而不是简单地摆几个Pose。
体育明星的触电和代言当然还是有共同处的,那就是知名度。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而优是必须的,优则仕不是必然的,也可以郑则仕。也别把触电当作靠名气赚出场费,因为触电还是有底线的,或有姿色,或有特色,李连杰的功、唐莉的靓、田亮的帅、巴特尔的高,无酒不成欢,无色难触电。还是多一点触电吧,那也是一种本事。(张文辉)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