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年轻人并非大肠癌高发群2009-11-1610:39:42来源:互联网近日,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预备会举办后,上海各大媒体纷纷对“大肠癌”进行了报道。“大肠癌”一下子就成了人人关心的热点话题。几乎所有的报道都称,大肠癌已经渐渐瞄准现代年轻人,特别是30岁以下年轻人大肠癌呈逐年上升趋势。
小编就带着这个“年轻人”关心的话题,专访了上海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蔡三军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协作组首席专家,其科研主要方向为“大肠癌的临床基础研究”。
年轻人大肠癌不是现在的主要特点
在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会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有关大肠癌呈年轻化趋势。诸如“大肠癌已经开始瞄准年轻人。……本市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大肠癌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等此类的报道。
在小编提出这个疑问之后,蔡三军教授当下就否定了这个说法。
蔡三军教授指出:“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大肠癌不是现在的主要特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肠癌的中位年龄是4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大肠癌患者占10%—15%。而国际上的中位年龄是65—70岁,30岁以下大肠癌患者是1%。所以,那时候年轻人的大肠癌是比较突出的。但是,现在就以上海为例,大肠癌的中位年龄已经超过70岁,现在的大肠癌是以高龄为主。70岁以上的人群,近乎一半是大肠癌患者。这是在较发达地区。当然可能在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说农村,年轻的大肠癌患者还会比较多。但总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30岁以下的年轻大肠癌患者越来越少,上海已经小于1%了。”
蔡三军教授再次补充道:“年轻人大肠癌是中国过去的主要特点。”
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风险因素的癌症。这一说法已经得到充分证实。蔡三军教授指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谁的经济发展最快,他的饮食结构也改变的最快。比如上海的饮食结构的改变,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大肠癌,是高龄的大肠癌。
为此,蔡教授也给我们举了个实际的例子。过去,在肿瘤医院,一个20张床的病房里,可以看到3、4个二三十岁的大肠癌病人。但是,现在几乎已经不看到了。
大肠癌病发需较长时间
在生活方式问题上,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的改善,新的饮食结构在逐步形成: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低残渣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少、肥胖等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就是高龄的大肠癌。对于这一说法,小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年轻人的饮食结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低残渣的饮食习惯,而且年轻人的肥胖问题一直都是非常关注的。”
对此,蔡三军教授解释:“大肠癌的发病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来说,以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为主的,中位发病年龄是64—70岁。大肠癌一定就是从正常到增生,再到良性肿瘤,再变成恶性肿瘤,然后再变成晚期的恶性肿瘤。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从一个小的正常黏膜发展到小的良性病变,再发展到癌变,一般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但在与过去大肠癌发病的对比中,蔡教授也指出了一个矛盾的地方。
“过去,从整体上来说,这是低发肿瘤。低发肿瘤理论上讲,应该是:不是内因差,就是外因太强,从而引起病发。举个例子,一堵墙本身不结实,就容易出问题;或有人天天来敲,这个也很容易出问题。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在过去,外因也不强,内因也不算太差,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发病呢?这是非常矛盾的,现在也没有研究出来是怎么回事。这只能说就是由于生活方式产生的肿瘤,跟自然本体产生肿瘤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
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比例非常低
很多人对于自己肚子里的大肠,知之甚少。也正是由于缺乏真确的、完整的认识,让很多可以在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那么,大肠在人身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采访中,蔡教授耐心地对小编说:“大肠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第一个是储存,第二是吸收水和电解质。液体的食物吃下去,如果排出来的还是原先吃下去的液体,那是不行的;另外,吃下去的食物有一个储存的时间段,要不然你就每时每刻都在拉肚子了,那也不行。所以,大肠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储存,另外吸收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保证人体的电解质平衡。”
而对于小编提出的“早期大肠癌”,蔡教授也予以了纠正。一般的大肠癌可以分为四期:一期叫早期,二期叫中期,三期叫中晚期,四期叫晚期。一期大肠癌的发现率很低,上海只有10%或者更低,而国际上一期大肠癌可以发现24%。
从上述百分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国内一起大肠癌的发现率和国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是如果能够提高一期大肠癌的发现比例,那么,就会有更多大肠癌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
一期肠癌95%可得到有效治疗
在早期发现大肠癌问题上,蔡三军教授特别指出:“首先,国外有普查和筛查计划,50岁以上的人定期去做检查,比如肠镜、大便溢血等。第二,是自我意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疾病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什么情况要注意什么,都比较清楚。另外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稍微不舒服就看病。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很厉害的症状,就会忍过去。所以,早期的发现率就很低。我们现在所能做的,第一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该普查的普查,该筛查的筛查。如果不普查不筛查,只要有相应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看病。看的时候也不能马虎,应该去做全面检查。”
普查、筛查,以及市民的自我疾病意识真的非常重要。因为一期肠癌95%是能够治好的,大肠癌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那么,早期大肠癌有哪些症状可以让我们察觉、认识呢?
蔡三军教授表示,早期大肠癌多数时候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比如稍微有一点大便次数增多,偶尔带点血,或者偶尔肚子痛、肚子胀。对于没有症状的情况,蔡三军教授也特别强调,到了一定年龄,即便没有任何症状,还是需要查,需要做定期的全面检查。在美国,50岁起,就开始做第一次肠镜,大便溢血肠镜,以后是每3到5年做一次。没有家族史的,5年一次;有家族史的,3年一次。这样的话就能把早期的患者检查出来。
所以,蔡教授也希望,我们的市民,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也能定期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无论有病没病,检查总是有利无害的。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