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检查
蚕蚀性(或慢性匐行性)角膜溃疡,首先由Mooren(1867)所报告,故也称Mooren氏角膜溃疡。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由于病因不清,病情顽固,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迄今仍被视为一种极为严重的致盲性眼病。
从病变开始,表现为严重主觉症状,剧烈的疼痛,畏光,流泪。疼痛常沿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域放射,局部滴用麻醉剂及口服止痛药均不易缓解症状。严重的主觉症状常与角膜周围温和的充血程度不相称。
临床上,有人将蚕蚀性角膜溃疡发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1、恶性型多见于年轻患者,双眼发病,病变呈顽固持续性进展,主觉症状重,溃疡进展快,常累及巩膜,穿孔发生率高,预后差。
2、良性型多见于老年患者,单眼发病,病程进展相对较慢,经某种手术治疗后(如结膜切除或板层角膜移植)常可控制病变的进展,预后相对较好。
溃疡呈典型的犁沟状或蚕蚀型,其进行边缘浸润、隆起,溃疡深及前部基质约二分之一厚度,有时也可穿凿到后弹力层。溃疡抽角膜中央及两端扩展的同时,底部则为上皮修复及新生血管所遮盖。角膜穿孔虽不多见,但病程缓慢地顽固发展,其特征是周边角膜环周溶解,仅留下中心区角膜最终侵蚀整个角膜。
病理检查,在病变区肥厚结膜内及相邻的巩膜上发现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在结膜上皮细胞间隙和胞浆内查到了IgG、IgM、补体C和循环抗体。
上一篇:蚕蚀性角膜溃疡有哪些分型下一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常识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