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鉴别与病因 按部位的不同分,肠梗阻可分为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因为结肠梗阻可能为闭袢性,治疗上胃肠减压效果多不满意,需尽早手术,故鉴别甚为重要。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而频繁,水、电解质与酸硷平衡失调严重,腹胀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晚,一次呕吐量大,常有粪臭味,腹胀明显。结肠梗阻的特点是,腹痛常不显著,腹胀较早出现并位于腹周围,呕吐发生很迟,X线检查结肠内胀气明显,且在梗阻处突然中止,钡灌肠可见梗阻部位。
肠梗阻的临床症状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这些症状的出现和梗阻发生的急缓、部位的高低、肠腔堵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呕吐:呕吐在梗阻后很快即可发生,在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食物或胃液。然后即进入一段静止期
什么是急性肠套叠?
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95%婴儿肠套叠为原发性的。可能是婴儿回盲部系膜是固定不完善,使回盲部游动过大而引起。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肠套叠。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紊乱所引起的,如肠炎、腹泻、饮食制度的改变、发热等。
急性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疗法,即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两种复位法。
①空气灌肠复位法,适应症为病程不超过12小时,全身情况良好的病儿。而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明显较差,如腹胀严重者,禁忌做空气灌肠。
②钡剂灌肠复位是将钡剂灌入直肠内,通过荧光板,观察肠套叠阴影,确诊后,按规定增加压力,使肠套叠复位。
③灌肠后口服炭末,经观察如能随大便排出,证明复位成功。向家长交待,注意患儿保暖,防止着凉、腹泻,饮食以半流质为原则,以免造成套叠的再次发生。
(2)手术疗法,对晚期比较严重的病例,或用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肠套叠未复位的病例,应剖腹行手法复位套叠肠管。
①术前准备应充分细致,如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应用抗生素、输血、吸氧、退热、胃肠减压等。
②手术后,按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病儿微小变化,如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腹胀及伤口再裂等。定时更换病儿体位、饮食以稀、少、清淡并富营养为原则,量与质要逐渐增加,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建议患有急性肠套叠的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