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常年性鼻炎

腹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5 8例疗效观察

2009-12-07 www.chinesemedicines.net A +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身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临床上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以前者多见,并且患病人数仍在增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在临床治疗上仍是一难题,尚无根治性办法。我科近年来应用腹针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lll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多数患者是经过中西药物、脱敏疗法及多种物理疗法未见满意疗效的情况下前来就诊。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腹针治疗组和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77岁;病程最短者1,4个月,最长者12年。对照组53例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4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畛断。所有患者常年性发病,冬春季节较重,均有鼻痒、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鼻塞等症状。鼻内镜检查可见中、下鼻甲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清水样分泌物,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

  2.1治疗组患者自愿以腹针治疗为主(疗程结束时效差者予“臭氧+自血”治疗),依据薄智云教授经验取穴。2.1.1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下脘旁开5分处)、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上风湿点(滑肉门穴旁开5分上5分)。配穴:中脘上穴(中脘穴上5分)。2,1.2操作患者平卧位,暴露腹部,严格按照薄教授之腹针要求取穴及按序进针,据患者的胖瘦定针具之长短,病程长短而定针刺之深浅(中脘s、下脘s、气海m、关元m、商曲s、滑肉门s、上风湿点s、中脘上穴s),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手法,每隔10min行针1次,并留意针刺后是否鼻塞症状减轻或流涕减少,据此情况调整针的深浅,使之达到鼻塞症状减轻或流涕减少即停止调整针刺深浅,留针30rain后按照腹针规范依序出针。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f注:腹针疗法将腹部分为天、人、地三部,s表示浅刺,在天部即真皮或皮下;m表示中刺,在天部与地部之间;d表示深刺,在地部即腹部肌层。12.2对照组以口服药物治疗。服用鼻炎康(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128),,每次4片(每片生药重0.37g),3次/d,10d为1疗程,疗程间隔3d。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及随访半年统计疗效。

  3.1疗效标准根据1997年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痊愈:2疗程后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2疗程后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减轻,但偶有复发;无效:2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3.2治疗结果

  黄某,男,25岁,诉喷嚏,流涕,鼻塞反复发作5年,加重半月。每年冬春两季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每日发作累计30rain,每年有将近半年的发作史。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下鼻甲肿大,鼻中隔无明显偏曲,鼻道中未见脓性分泌物。诊断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采用上述腹针疗法,针)~10-20min后觉鼻塞症状减轻,流涕减少,1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减轻;2疗程后,鼻甲水肿已消失,鼻黏膜颜色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临床判定为治愈。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是由于鼻腔黏膜感受特异性过敏原(如冷空气、花粉、化学制剂等)的刺激所产生的过敏症状,一年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的属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本病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目前临床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如药物理疗等。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除与接触变应原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个人体质、遗传、免疫功能等因素有重要关系。本病在祖匡医学中属“鼻鼽”、“鼻嚏”等病证范畴,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多因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津液停聚,鼻窍壅塞,而致本病。治当益气固表,健脾补肾,散寒通窍。腹针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为主穴,方中中脘、下脘穴下即为中焦胃脘部,而中脘又为胃之“募”穴,故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之穴,故其有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商曲、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可治躯干上段的疾患,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而上风湿点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中脘上穴在腹全息图上相当于鼻,故针刺此穴起到通鼻窍之作用。诸穴合用起到益气固表、通利鼻窍的作用,故疾病可愈。

  通过临床观察,腹针疗法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既无药物治疗之副作用,又无手术治疗之风险,且操作简便,只要取穴规范,针刺时基本无痛感,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共1页当前是第1页首页上一页末页>>>相关新闻信息>>>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