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大肠癌

科技网

2009-12-07 www.stdaily.com A +

  本报讯(衣晓峰董宇翔记者李丽云)大肠癌遗传易感的新位点在哪里?多基因在大肠癌发病中的空间立体作用到底怎样?由黑龙江省医院消化内科医学博士王燕颖近期完成的一项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科技项目“髓过氧化物酶(MPO)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诊断研究”,首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成功探索,并确认MPO基因463位点G/A多态性为大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遗传易感因素。这项研究为高危大肠癌人群筛查、早期肠癌检出及相关基因调控和化学干预奠定了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量证据表明,现代不良饮食习惯是大肠癌发病率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肠道内的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芳香胺、多环芳烃等化学致癌物含量明显增加,这些物质具有遗传毒性,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科学家在肺癌、乳腺癌、肝毒细胞瘤等中已发现MPO“魅影”。MPO既是化学致癌物的重要代谢酶,同时也是一个氧化应激相关酶,它是否参与肠道致癌物的形成过程,一直是待解之迷。王燕颖应用现代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环境致癌角度探讨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勾画了致癌物代谢酶基因MPO及微卫星相关位点多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结果显示,MPO-463位点是大肠癌遗传易感的新位点,同时表明MPO、CD15等5种基因在癌前病变至大肠癌的发展进程中有协同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当前,大肠癌呈现出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及误诊率高3个特点,MPO基因可作为临床内镜活检标本中特异性标记物,检测其在大肠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多态性,用于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