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离我们有多远主题词:大肠癌
关键词:发病率上升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常见癌症中名列前五位。近几年,新发大肠癌病例迅速增加,与80年代相比发病率成倍增长,年轻人大肠癌占相当比例,30岁以下者约占12%。直肠癌仍占大肠癌中的大部分,约占60%-70%,但结肠癌有增加的趋势。
据最新资料报道,全国每年约有新发大肠癌病例13万。长江下游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和香港地区是大肠癌高发区。令人不安的是,各国的统计资料均显示:大肠癌尤其是其中的结肠癌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以我国上海为例,1962年上海市大肠癌粗发病率8.7/10万,为第七位常见癌症(顺序为:宫颈癌、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大肠癌)。1979年时粗发病率19.6/10万,为第四位常见癌症(顺序为:胃癌、肺癌、肝癌、大肠癌)。1989年起粗发病率已升至28.2/10万以上,仅次于肺癌、胃癌,而成为第三位常见癌症。本省专家在对大肠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大城市中大肠癌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我省嘉善县大肠癌的发病率超过了京、津、沪的大肠癌发病率,为全国之冠。其中结肠癌上升趋势明显,1988-1992年其发病率男性为9.2/10万,女性为8.2/10万,1993-1998年男性为11.5/10万,女性为9.3/10万,分别增长了25%,13%。
主题词:拒绝癌症
关键词:新鲜食品
大肠癌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原因主要与人们饮食习惯改变(脂肪、肉类摄入明显增加、精细食物增加)、运动减少以及期望寿命提高,人口构成老龄化有关。调查表明:食用新鲜蔬菜、使用冰箱使食物得以保鲜是拒绝结肠癌靠近的好方法。
在大肠癌的病因中,饮食、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要大于遗传、种族的因素。
大肠癌的发病率与人们饮食中脂肪的含量不同明显有关。大肠癌高发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瑞士等国,人们每天食物中的脂肪量在120克以上。
饮食中富含纤维素者大肠癌的发病率较低,多纤维素食物可使患大肠癌的危险减少。
常吃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与辛辣食品都可成为危险因素。不少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强致癌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几乎可诱发所有器官的肿瘤。食品添加剂,用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鱼(如咸肉、火腿、咸鱼等)中和一些药物(如匹拉米酮、利眠宁、土霉素等)宜尽量少食用。
环境因素中主要有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血吸虫病及吸烟等。
遗传因素在大肠癌的发病中也有相当的作用。
主题词:发现
关键词:三种方法
粪便潜血实验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筛检方法,结合肛门指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能早期发现大肠癌。
多种基因检测可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用,只需采集患者的血液或粪便进行检查,只是费用昂贵,目前难以普及。
主题词:高危人群
关键词:定期检查
假如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该定期接受检查,一般每年一次做专科检查:如大便隐血试验、纤维结肠镜检查等。
大肠癌高发区的成人;
曾患结、直肠腺瘤者,肠息肉等下消化系统疾病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患过大肠癌的;
曾经得过血吸虫病;
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因为遗传在肠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盆腔曾经接受过放射治疗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等;
长期精神紧张者。
主题词:新治疗
关键词:活得好
外科手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直到今天,大肠癌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在手术方面进展较快的是直肠癌的治疗,已有百年历史的要在腹部做“人工肛门”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不再是直肠癌手术的第一选择,保留完整肛门功能的各种根治性手术成为首选术式。
生活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肿瘤外科医生不仅关心肿瘤治疗的彻底性,还要关心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肿瘤治疗的效果从单一的治愈率标准变为“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双重标准。
综合治疗取得新进展。90年代以来,随着新药如乐沙定、希罗达等的产生和使用已显著提高了辅助化疗的疗效。直肠癌术前放疗(又称新辅助放疗)对中晚期癌的作用得到认可,适形放疗技术,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并发症。
有关活得好的三个话题
拥有一个全新的出口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是省肿瘤医院的特色,采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手工吻合法、单吻合法、双吻合器吻合法及结肠拖出式吻合法),使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的比率达70%以上,直肠癌手术总五年生存率为62%。这一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而中晚期直肠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直肠癌联合子宫附件和阴道后壁切除后带血管蒂小肠片或子宫浆肌瓣即时阴道修补术,并作直肠肛门重建,为国内首创,开辟了直肠癌根治修复手术的新领域。
对于少部分很低位直肠癌采用腹部自制性结肠造口术,首创腹部小切口低位直肠癌经会阴切除术,有效地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改变一个无奈的方便
所谓肠造口,是指通过手术将肠管直接开口于腹壁,用以排泄粪便或尿液。需要做这种手术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低位直肠癌、肛门癌、膀胱及前列腺肿瘤,或外伤、感染、遗传性大肠疾病等。肠造口不是病!它只是一种排泄方式的改变。
腹壁肠造口自然没有原肛门排便那么理想,关键是肠造口对排便无法预先感知和有效地控制。如果不懂得肠造口的护理并使用良好的造口器具,就会在排便时措手不及,导致粪便污染衣裤,影响正常的生活。
浙江省肿瘤医院于1999年成立了造口康复俱乐部,不定期举行咨询、联谊等活动,为肠造口人排忧解难。患者在治疗后,虽然肠造口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造口俱乐部的成员们在一起谈康复、谈自我护理、谈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也别有情趣。浙江省肿瘤医院大肠科的医务人员还定期给这些会员们讲讲最新的护理知识,了解肠造口产品的应用及方法,以给他们最新的知识输入。造口康复俱乐部介绍国际造口协会的一些有关造口方面的最新动态,与国际造口协会及国内造口联谊会联络,开展各种联谊活动,每三年一次的“世界造口日”,造口俱乐部都组织纪念活动。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患者和社会:肠造口不是病,只是因为治疗的需要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必自卑,同时也希望造口者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给予正视,让他们能够灿烂地面对每一天。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十年前,主人公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一次便血后,他来到了医院,经检查,确诊是低位直肠癌。医生告诉他:治疗的惟一方法是手术,但是,因为肿瘤位置低,要想保住肛门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手术后,他要每天带着一个人工肛门袋生活了。对一个对生活有着诗一样美好向往的语文老师来说,未来这样的生活他是极度恐惧和不甘接受的。他说:生活应该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才会让人有信心去面对。他在走访了许多所医院以后,拒绝了治疗,带着遗憾离开了世界。
张老伯是在78岁那年发现患有直肠癌。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对他的家属说:你父亲那么大的年纪,手术没什么意义了,想吃什么买点给他吃吃吧。家属心有不甘,将他送到了浙江省肿瘤医院。为他接诊的是大肠外科主任李德川,手术是有风险,但是,李医师说,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手术艰难地进行,张大伯的肿瘤被切除了,而且肛门也被保住了,老人一天天地康复。而村里的人都以为老人这次到杭州定是凶多吉少,已为他作了最坏的设想。一个月后,康复了的张大伯端着茶壶走向那个同村老人常坐的草亭。
像张大伯这样患有直肠癌而被施行保肛手术的,现在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已不罕见。这几年,浙江省肿瘤医院从人文关怀着手,在手术改进上更是贴近人性,关怀人的需要,将健康和自信带入患者的生活,让他们在拥有健康的同时拥有美丽和自信。
来源:今日早报作者: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