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染上水痘病毒,便无法根除。童年患过水痘以后,这种病毒还会在您身体的神经细胞内潜伏数年。如果病情很轻,您甚至会不记得自己得过水痘。
但是,当所谓的带状疱疹病毒在成年时再次出现时,水痘就称为带状疱疹。这个名词来自拉丁语和法语中的“皮带”或“腰带”,因为这些水疱的分布就像给人系上了一条腰带。水疱愈合后,真正的痛苦才刚刚开始:患处会出现剧烈刺痛,水疱愈合后疼痛会持续数年之久,医学界称之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年龄越大,越有可能遭受这种长期疼痛。幸好,只有约1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这种后遗症。大多数人只会患一次带状疱疹,发病之前许多人都不了解这种病。本文将探讨带状疱疹的病因、症状和并发症,并介绍如何通过传统疗法以及家庭疗法来缓解水疱带来的瘙痒。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疾病的基本知识。定义带状疱疹是一处或多处神经的疼痛性病毒感染。感染会使受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水疱性瘙痒皮疹。该皮疹与水痘的皮疹外观完全相同,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带状疱疹和水痘是由同一种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2006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Ltd.带状疱疹的特征是痛性水疱性皮疹,多见于身体、臀部或面部。但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皮疹消退后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种情况被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起来比较困难。特殊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以及止痛剂等可缓解疼痛,缩短疼痛时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半数以上带状疱疹患者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通常,只有得过水痘的人才会患带状疱疹。一些科学家认为,水痘好了之后,水痘病毒会在体内休眠,倘若原发病部位受伤或者病人情绪不佳、身体不适,病毒会重新活跃。
还有些人认为,时间越久,机体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生成的抗体的数量和强度就越小,从而导致机体容易遭受病毒的再次攻击;但由于仍有部分抗体存在,此时就会发生带状疱疹,而非水痘。如果从未得过水痘的成年人接触到该病毒,那么他会患上水痘,而非带状疱疹。
病毒再次发作的原因还不清楚。有些医生认为当免疫力暂时减弱时会得这种病。带状疱疹多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因为老年人的免疫能力会下降。
创伤或刺激也会引发带状疱疹。“免疫抑制”的人(例如:器官移植或者癌症、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带状疱疹。
发生带状疱疹时,受累神经分布区域首先会出现皮肤刺痛或触痛。其他早期症状还包括同一部位的灼痛或刺痛。两到四天内,发病部位会出现红色小点状皮疹。随着红点的扩大,逐渐形成水疱,水疱有时会发生融合。水疱内最终会充满脓液、破溃和结痂,与水痘十分相似。
带状疱疹奇痒无比。随着皮疹下皮肤变红、肿胀,疼痛会逐渐加剧。带状疱疹多影响胸部、背部、颈部、手臂和腿部神经;但面部神经也常受到影响。皮疹沿神经分布呈条带状,通常位于身体一侧。皮疹会持续两到三周;疼痛一般会持续三到四周。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带状疱疹,不必惊慌,应尽快就医,特别是如果年纪较大、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带状疱疹位于面部(特别是靠近眼睛时,可能导致视力问题)、腿部、手部或生殖器部位时。
并发症保护眼睛如果带状疱疹的水疱位于眼睛附近或者鼻尖和鼻翼,应立即就医。如果眼睛周围神经受影响,带状疱疹最终可导致视力问题。带状疱疹偶尔会遍及全身。这种情况常见于患有某些原发疾病的患者,如:霍奇金病(一种淋巴系统癌症)或白血病(血癌)。当有这些严重疾病时,带状疱疹可导致患者死亡。带状疱疹复发往往表明其他疾病的存在,因为带状疱疹很少复发。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疹出现细菌感染。面部神经带状疱疹会发生一些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例如:眼部疾病和Bell麻痹一种单侧面部暂时性麻痹的疾病)。身体其他部位的带状疱疹也会导致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类似的暂时性麻痹。治疗由于尚无根治方法,目前的治疗重点针对缓解疼痛。止痛剂可缓解烧灼感。人们发现,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可使许多患者的病程缩短,病情减轻,另外还能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几率。有些医生会开一些类固醇药物,以减轻神经炎症。类固醇药物应在带状疱疹发病后不久立即使用,方可起效。通常不建议患有原发疾病的患者采用类固醇疗法,因为类固醇会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预防感染同样重要。温水浴(非热水浴)有助于舒缓和清洁皮肤。如果瘙痒严重,患者应剪去指甲,并戴上手套睡觉,防止下意识的抓搔。及时治疗可降低带状疱疹病愈后发生持续疼痛的几率。(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多数人只会发生一次带状疱疹。)尽管专家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但也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带状疱疹初期仍有水疱时的疼痛和瘙痒,并应对水疱消退后任何可能持续存在的不适。具体方法请参见下一节。本文仅供参考,不用于提供医疗意见。对于因阅读或遵循本文信息而采取任何疗法、疗程、锻炼、饮食改变、行动或用药法所导致的任何后果,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Ltd.的ConsumerGuide(R)的编辑、本文作者和发布者均不负责。本文的发表不属于行医,本文不能取代医生或其他保健服务提供者的意见。读者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必须听取医生或其他保健服务提供者的意见。本文提及的品牌均为相应公司的商标或服务标志。本文提及任何产品并不表示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Ltd.所有人或HowStuffWorks.com所有人的认可,也不表示出品公司认可其产品应按文中所述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