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jiego发表于2009-8-2815:55
无症状性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手术时机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患儿女,1岁6个月。因胚胎26周发现“胆总管囊肿”至今为主诉来诊。
母亲妊娠26周超声孕检时发现肝下方一个13×11m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与周围分界清楚;足月顺产。生后发育正常,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血常规、肝功能正常。出生50天,超声见囊肿为24.8×21.6mm;出生5个月超声复查:囊肿24×20mm;9个月超声:囊肿29×22mm;1岁6个月超声:囊肿26×24mm,其后壁见8×2.5mm疏松低回声附着,无血流信号。
初步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讨论:1.本例诊断基本是明确的,但无症状,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若需手术治疗,时机如何掌握?
小猪发表于2009-8-2818:53
胆总管扩张症概况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解剖变异有关。囊肿远端与胰管汇合异常,胆胰管同路过长,失去了Oddis括约肌的控制,致胰液逆流人胆管,胎儿胆管缺乏弹力纤维,导致胆总管逐渐扩张而形成球形囊肿。目前其发病机理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I型为囊状扩张;II型为憩室样扩张:III型为胆总管末端囊肿;IV为肝内外胆管多发囊肿;V型为肝内胆管扩张(Carolis病)。以I型发病率最高,约占90%。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可在各年龄段出现临床症状,以3岁以后出现症状者居多。有学者报道,6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中,1岁以内的婴儿达16例,占24.6%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典型表现为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以腹痛最常见。症状的轻重与下列因素有关:胰管内压力的高低、胆汁中淀粉酶的高低以及磷脂酶A:被激活的程度等。另外,起病年龄越小。症状和体征越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见于婴儿和儿童.B超或彩超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B超或彩超检查确诊率可达92.9%同,本组确诊率94.1%,但B超或彩超检查切面方位不全面.难以提示胰胆管形态。ERCP和PTC检查确诊率高,并能显示胰胆管情况及胰胆管合流异常.但是一种有创检查,且有诱发急性胆管炎、胰腺炎的风险,特别是小儿还需在麻醉下进行,使应用受到限制。MRCP能清楚显示胆管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其优点是操作方便、快速、无损伤、不需造影剂、能清晰地显示胆管扩张程度及胰腺胆管形态,更易被病人和医生接受,因此MRCP有取代ERCP和PTC的趋势。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不仅有很高的胆道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率,且癌变率较正常入高。胆总管囊肿一经确诊即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以下3种:①囊肿外引流术:仅适用于危急症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术式,是一种急救措施,为病情改善后的二期手术做准备。手术力求简单易行,尽可能对腹腔损伤小,手术时间宜短;②囊肿内引流术:包括囊肿一胃吻合术、囊肿一十二指肠吻合术及囊肿一空肠吻合式。内引流术在20世纪360年代较盛行,但术后易发生胆汁淤积、吻合口狭窄、结石形成和逆行感染,再次手术率较高,另外,斗内引流术后,囊肿成了盲囊,肠内肠激酶返流入囊肿内,使胰液中蛋白酶活性增高,加重胆管上皮损伤,并促进上皮癌变,目前已基本放弃该术式;③囊肿切除及胆肠吻合术: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式吻合术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术式,囊肿切除,胆道重建解除了胆汁淤积,切除了癌变的好发部位,同时使胰胆分流,消除了囊肿癌变的可能,疗效较好。
flackjow发表于2009-8-2821:52
本人一直随访该患儿,认为有如下特点:⑴发现早:自胚胎26周即发现,胚胎期一直正常,无其他畸形;⑵发展慢:胚胎26周,囊肿13×11mm,出生50天:24.8×21.6mm;1岁6个月:26×24mm,其内的8×1.5mm疏松低回声目前似无意义;⑶无症状:该病从发现至今,无一次证明与该病有关的症状(腹痛、黄疸、腹部包块等);⑷无并发症:无常见的胆管扩张症并发症如胆管炎、结石、肝损害等。
因此,尽管工具书和文献上,都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个人认为,对这样一个无症状的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儿,应以观察为主,定期复查,一旦有并发症迹象,即及时手术。
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