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胆囊癌

胆囊癌临床效方治疗胆囊癌(病历)

2009-12-07 www.cancerinstitute.cn A +

对于早期、淋巴结未受侵犯的胆囊癌可采用手术切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绝大多数病人一经确诊已属晚期,肿瘤常已侵润到周围组织,失去了手术机会。胆囊癌术后很容易随血液、淋巴结转移,所以胆囊癌术后治疗很关键,放、化疗对胆囊癌没什么效果,副作用大,多次放化疗后患者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而肿瘤迅速发展,就会出现多处转移,使患者更早的离开,
然而,中晚期胆囊癌患者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只能采取中医抗癌治疗,配合西医支持疗法,才能有效的控制癌细胞的再次扩散与转移,调节人体平衡,延长患者的生命。
胆囊癌临床效方采用云贵、湖北、巴蜀等山区野生纯天然植物组成药方,无毒副作用,特殊的煎药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多年来精研中医《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胆囊癌的认识而组合的植物药组方,同时运用中医人体气血运行时间规律来定时服药、靶向杀灭癌细胞,特有的活性杀瘤因子快速进入体内,靶向杀死癌细胞,激活免疫系统,控制肿瘤再次扩散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命周期。为每位患者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危重患者服药一周皮肤瘙痒、发黄、上腹胀痛、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服用3-4疗程后影像学、免疫学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大多患者肿瘤缩小或脱落,特别对中晚期及术后放化疗复发转移的效果最佳。
24小时求救热线:029―87623218029―87623126
24小时自动传真:029―87628297
邮箱:huafuzhongliu@163.com
一、胆囊癌概述:
胆囊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囊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囊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囊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二、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胆囊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瘙痒。约一半病人伴有中上腹胀痛和发热,但程度一般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胆管炎的表现,约一半病人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胆囊肿大与否,随胆囊癌的部位而异。肝脏常有肿大,可在肋下或剑突下屑埃渲实亟霞嵊玻雇床幌裕笃诳沙鱿制⒅状蠛透顾让啪猜龈哐贡硐帧
三、诊断:
除注意以上临床表现外,应做下列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增高等。2.B超检查:反复仔细的B超检查可显示扩张的胆管,梗阻的部位,甚至肿瘤。胆囊癌的、超声像可呈肿块型、条索状、突起型及血栓状,肝内胆囊癌常呈肿块或条索状,肝门部癌常为条索状,下部胆囊癌常为突起型,肝门部血栓状声像可能是肝门癌、胆囊癌或转移癌。由于胆管扩张发生在黄疸之前,B超具有诊断早期胆囊癌的价值。3.PTC:是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方法,它能显示胆囊癌的位置和范围,确诊率可达94%~100%。4.CT:胆囊癌的CT基本表现为⑦显示为胆囊癌之近端胆管明显扩张。接近肿瘤的胆管壁增厚,于增强扫描时胆管更清晰可被强化,管腔呈不规划的缩窄变形。一般可发现软组织密度的肿瘤影,其CT值为50Hu,增强扫描时被强化CT值为60~80Hu。②肿瘤多数沿胆管壁浸润性生长。胆管壁增厚,边缘欠清晰,增强扫描时可被强化而易显示。少数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向管腔内生长,结节为软组织密度。③肿瘤向腔处浸润扩展,管壁边缘模糊。常侵犯胆囊肝脏、毗邻的血管及淋巴组织。而呈不均密度软组织影,形态不规整,组织结构模糊,界限不清。5.ERCP: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造影能显示梗阻远端胆管。6.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术可较好地判定胆囊癌能否被切除。7.细胞学检查:在PTCD基础上扩大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可直接观察并钳取肿块活检。行PTC或PTCD时可抽取胆汁行细胞学检查。
四、扩散和转移:  
  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转移的特征。转移就是指已经浸润脱落的肿瘤细胞,通过某些途径或渠道,达到与原发灶不相连甚至远离部位生长的过程;原来部位生长的肿瘤叫原发肿瘤,转移到其他部位生长的肿瘤叫继发肿瘤或转移瘤,也称子瘤。
 1、转移过程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许多阶段的动态连续的过程。首先肿瘤细胞侵袭突破组织屏障进入血管、淋巴管形成细胞栓子,随之脱落并在血液或淋巴管中运行,而后与远处脏器微循环内皮细胞黏附、停留、并穿出微循环,在新的组织器官实质中繁殖、生长形成新的转移瘤。此外、在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也可以直接脱落于体腔,着床于浆膜面形成种植性转移瘤。
 2、转移途径
   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血管主要通过静脉,很少先通过动脉。
淋巴道转移:淋巴转移多按淋巴干的规律转移,即左右头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肠干。
血道转移:血道转移多按体静脉型、肺静脉型、门静脉型、锥静脉型和逆流型。
种植转移:在腔隙中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等。手术、穿刺过程也可造成种植性转移。
3、影响转移的因素:
1)肿瘤局部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细胞代谢特征、运动能力、酶的产生、表面结构及电荷、肿瘤血管形成引资、癌细胞DNA结构的改变等等。一般情况下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越容易转移。
(2)全身因素:恶性肿瘤除受局部因素影响外,还受诸多全身因素的影响,主要有:①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免疫状态的正常与否对转移发生的早晚及转移瘤生长的快慢发挥主导作用。免疫状态好者可抑制肿瘤转移,使肿瘤长时间的稳定而处于自限状态,而若机体免疫系统抗御肿瘤的能力降低时则可出现早期转移。②凝血机制:肿瘤发生转移必须经过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纤维蛋白包绕、形成瘤栓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对转移的作用已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癌细胞自身可产生促凝血因子使其有利于血管上皮黏附,促进转移。③外界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对肿瘤的影响。

五、胆囊癌中医治疗:

胆囊癌早期诊断较低,确诊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姑息性手术不能根本解决肿瘤实体,而胆囊癌的化疗可能是消化道肿瘤中效果最差的,对一般化疗不甚敏感,放疗的总体效果还存有争议,甚至令人失望,加上这些创伤性,攻击性治疗带来的对机体的严重毒副作用,往往只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总体来说,放疗效果较差。所以,完全可以不做放疗。定期复查就行。
六、禁忌食品
宜食通菜、芥菜、白菜、等蔬菜,水果可食用西瓜、马蹄、葡萄、雪梨、猕猴桃、鲜橙等。宜饮用绿荷或乌龙茶、西瓜汁、雪梨汁、马蹄汁、豆浆、酸牛奶等。戒烟酒、忌食烟熏、霉变、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忌食辛辣品。
典型病历
袁汝德:男76岁住址:重庆市3539工厂退休工人(胆囊癌)

(上图为治疗前的CT报告)
2005年6月9日,因右上腹痛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CT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无改变,肝内见多个小圆形低密度影,胆囊壁明显增厚,底部有软组织块影,增强后又强化。右则肾上腺区下方见一约25mmX28mm大小结节影,增强后又强化。CT意见:1、胆囊病变,考虑胆囊癌并肝转移可能性大。2、右侧肾上腺下方肿块,考虑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或肾上腺转移瘤。确诊为:“肾性高血压、胆囊癌肝转移、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腹膜后转移瘤,右侧肾上腺区下方肿块25mmx28mm,2005年6月12日经肝胆专家会诊:患者是肿瘤晚期,各种治疗方案均效果不佳,医生建议他回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实际上就是给他宣判了死刑。正当全家已束手无策时。
2005年7月15日,这是袁汝德一家最难忘的日子,简直就是奇迹,袁汝德开始服用胆囊癌经验效方,这一服就是两年。
(上图为治疗后的CT报告)
我在2007年5月10日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报告检查:1、腹膜后区、右肾上极与上腔静脉之间15mmX8mm软组织肿块影;2、肝右叶后下段小囊肿;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现转移现象。现已近80岁高龄的袁老伯精神饱满地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我终于成为一名好汉了!”
罗庆碧女43岁住址:重庆江津金刚老街2007年1月15日以反复右上腹疼痛3个月,加重10天。在重庆江津市人民医院诊治,于2007年1月16日行胆总管胆囊切除术及胆道成形术,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提示:胆总管囊肿癌变,胆囊乳头状腺瘤,伴胆囊粘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2007年2月10日在江津市人民医院做三维B超提示:肝脏内见两个中强回声团,较大的位于左叶,径约2.ocmX2.2cm,边界清晰,外形规则,内回声不均质,另一个位于右叶,径约1.7cmX1.7cm,边界清晰,外形规则,内回声不均质。右叶另见几个窜状排列的强回声点,较大的径约0.4cm,伴声影。血管结构清晰,门静脉主干内径正常。超声结果:1、肝内实性占位;2、腹腔积液,3、肝总管增宽4、肝右叶强回声点(考虑肝内胆管结石)。

(上图为治疗前的B超报告)

(上图为手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于2007年11月20号开始服用胆囊癌临床效方,服药一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于2008年1月15日,在原医院B超检查结果: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肝实质回声近场稍增强,远场略衰减,右叶见径约1.3x1.2cm的中强回声块,边界可见,外形欠规则,内回声不均质。右叶见几个窜状排列的强回声点,最大的直径约0.3cm,后方伴声影,血管结构欠清晰,门静脉主干内径正常。超声结果:1、肝右叶异常回声块(考虑血管瘤);2、肝右叶强回声块;(考虑肝内胆管结石)3、肝内胆道积气;4、轻度脂肪肝。

(上图为治疗后的B超报告)
2008年10月1号再次复查CT,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肿瘤完全消失,已经钙化,患者已经彻底痊愈。

(上图为2008年10月1号复查时的CT报告)[][][打印]上一篇资讯:如何预防乳腺癌?(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下一篇资讯: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