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综合性防治研究推荐到首页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03期1/4页1234
【关键词】登革热
【摘要】目的研究、提出及验证登革热综合性防治措施,为登革热的防制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方法查阅文献,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蚊媒季节消长调查及控制;登革热发生地的应急健康教育;登革热病人的心理疏导研究;登革热发生地人群抗体水平调查分析;新时期疾病控制实施“三早”的效果分析;2004~2005年登革热综合性防治效果评价;2005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控制等。结果我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暴发疫情的发生与早期病例误诊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我市有白纹伊蚊存在,易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我市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较低,难以建立对登革热病毒感染有效的免疫屏障;根据2004年登革热防控工作经验,制订出了登革热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制订出了以快速灭蚊、环境整治为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为辅的登革热综合防治措施。结论通过对相关防制措施的研究,所提出的监测方案及控制措施在2005年我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及避免形成登革热疫源地方面得到了很好验证,即:(1)采用发热病人监测筛查系统,可以较低管理成本,取得较好的监控效果;(2)在登革热疫情控制中,采取控制孳生地、科学灭蚊、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防止二代病人的发生。这些研究成果,可指导我市今后有效开展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避免200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事件的重演,也可为全国其他白纹伊蚊分布地区开展输入性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 2004年10月,由一名到泰国务工人员返回慈溪,因感染登革热而引起慈溪市逍林镇4个村登革热暴发流行。经流行病原学调查和病原学分离确认,该起暴发疫情系以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由登革热1型病毒所引起。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迅速扑灭。由于慈溪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外出经商打工的人数增加,每年去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台湾等地的人员达数千人,这些人被伊蚊叮咬而感染登革热的机会很大,回慈溪后具有引起登革热暴发的危险性,进而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登革热综合性防治研究,期望通过对流行特征、蚊媒调查与控制、健康教育、心理学分析、血清学调查、三早效果分析等研究,制订出一套登革热综合防治措施,指导我市乃至其他地区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的防控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登革热流行病学进展研究通过文献查询,了解国内外登革热防治研究最新进展。
1.2200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通过收集2004年83例登革热病人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疫区当地人口资料、气象资料等进行200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1.3疫情监测研究通过在全市建立发热病人监测系统及开展对外来人群、归国人员的告知等进行疫情监测研究。
1.4蚊媒监测研究通过在慈溪各镇设立蚊媒监测点,进行登革热蚊媒种类、分布、季节消长、生活习性及灭杀效果进行研究。具体为在全市建立监测点,原逍林4个村和邻近危险区的其他6个村设立10个监测点(每月监测2次),全年观察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情况,全市其他各镇街道均设立蚊媒监测点,重点加强逍林附近的桥头镇、新浦镇、匡堰镇、附海镇和浒山街道等镇的监测,选择树丛和居民住地的小积水蚊媒的孳生地。
1.5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地区进行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检测来进行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1.6登革热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对人群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教育前后知晓率的对比,来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及在疫情控制中的作用。
2.1监测系统研究结果建立了发热病人监测筛查系统,并在2005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验证。2005年,我市发生一自老挝输入的登革热病例,由于在200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后,我市建立了完善的发热病人监测制度,使该病人得到了及时的发现,为我市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赢得了宝贵时间。
2.2蚊媒监测研究结果按照登革热控制方案的要求,拟订了慈溪市登革热防制监测方案,确定逍林疫情暴发地桥一、破山、振兴、逍路沿4个村为监测点,每周一监测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对其他6个附近村实施动态监测,每月1~2次,并对蚊种进行鉴定,全市邻逍林镇附近的匡堰、新浦、桥头、浒山、附海等镇也设观察点,进行观察监测。观察伊蚊的消长情况、杀灭前后的生长情况、蚊子耐药情况,并对蚊媒的虫种进行哺化,对捕获成虫送省疾控中心做病毒分离。
1/4页1234评论(0篇)